• 69阅读
  • 0回复

功臣为何沦为囚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功臣为何沦为囚徒
  米博华
  据某市调查,近几年来,有一些县处级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干部沦为罪犯。其中一些人曾经是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的功臣。
  功臣沦为囚徒,虽属个别,已不稀罕,很是引人深思。统观有关资料,尽管这些昔日功臣沦为囚徒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其由好变坏的过程却是一份发人深省的教材。这里至少可以引出三个话题。
  正确对待权力。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得好,很辉煌;用不好,则身败名裂。有的企业领导干部签个字就可以支配成千上万资金,权力可谓大矣。但是,如果这种权力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也就潜伏着另外一种危险,权力的滥用可以使人膨胀,使人疯狂,使人坠入深渊。一位沦为囚徒的领导干部对此深感其险:“如果当初不在这个岗位上,没有这么大权力,也不会是今天这个下场。”问题是,觉悟得太晚了;问题是,在位高权重时没有意识到权力的另外一面。如果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样子。这虽然是个常识性的话题,但权力的魔力有时会使某些人连这些常识也视而不见,这也许是更大的危险。反过来,从制度上体制上对国企经营者的权力实行必要而有效的监督,这也是对干部的爱护。这自然是另外的话题。
  正确对待贡献。有贡献就有荣誉,但是,贡献不能成为伸手要钱要官的理由。很多企业领导把企业发展起来,有的甚至是把倒闭的企业重新振兴起来,确是有功之臣。但是问题紧接着就来了:“我给企业作出偌大贡献,难道就不可以从丰报酬?”于是和民营企业主比,和外商老板比,越比心里越不平衡,越比就越感到私吞多少都理直气壮。一些人就是沿着这样一条错误的逻辑而步入深渊的。且不讲这种思想意识和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和劳模称号格格不入;他们不应忘记,国企终究是国企,一个企业的发展固然和企业领导的努力和奋斗有关,但是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没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没有企业职工的奋斗,就压根谈不上他个人的“贡献”。把成绩荣誉全部据为己有,甚至认为用国家资产赚的钱也都是自己的,这能说得通么?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分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如何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也确实需要改进。但是,这不能成为“公水流入私人田”的理由。
  正确对待晚节。由于晚节不保而毁了一世英名,这尤其令人痛心。一位企业家自青年而壮年,一身清白,一路辉煌,但恰好栽在五十九岁这个特殊的年龄上。这也许不是一个特例,所以特别值得深思。“善始不易,善终更难。”当权力和荣誉达到顶峰,人生道路将要出现转折的关头,善终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我们不必用“一世聪明,一时糊涂”这样的思路作出“值还是不值”的比较,而是说即使是人生阅历非常丰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功臣,仍要经受一些特殊的考验,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放松了,照样会阴沟里翻船。要相信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更不会委屈那些曾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有功之臣。倘若打算趁有权的时候赶快捞一把,安度晚年,这恰恰不会有一个平安的晚年。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功臣囚徒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昨日的贡献不能掩盖今日的犯罪,犹如今日的荣誉不能代替明天历史。虽然失足看似一念之差,祸患起于微末之迹,却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不管是谁,资格多老,功劳多大,倘一任私欲膨胀,不能正确对待权力、荣誉、金钱,迟早要跌大跟头。这教训不仅适用于企业领导,也适用于掌握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