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家乡变革“种养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9
第1版(要闻)
专栏:喜看改革开放二十年征文

  家乡变革“种养观”
  陈建平 张小凡
  家乡有句俗话:农民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20年前,家乡福建省南靖县山城镇的农民家家养猪,可如今你再到山城镇去走一走,就会发现这里绝大多数农户已不再养猪。然而市场上的猪肉却供应充裕,镇区市场的肉摊一溜排过去有五六十家,据说,这里每年可销肉200多万公斤呢!
  究其原因,副镇长吴祝元道出了个中奥秘:原来山城镇的养猪户虽然降到总户数的4%左右,可养猪专业户却个个“又肥又壮”,跳出耕地变成了“猪老板”。下潘村专业户蔡金星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兴办扩展“鑫盛养猪场”,瘦肉型良种猪存栏数近万头,除少数投放本地市场外,大部分都销到了厦门特区。山边村郑丰山创办了“山丰畜牧有限公司”,生猪存栏数也有2000多头,被定为“南靖县菜篮子基地”之一;他还承包开发了村后500亩龙眼园,猪肥也得到了利用。
  改革开放前,钟古村农民户户养猪,如今养猪户只剩下七八户,但户户存栏猪都在200头以上,全村养猪总数比20年前多了近3倍。没养猪的农民干啥呢?村主任吴榕根说,大多数农户都成了种蕉、种橙和养鱼专业户,还有30多户农民专门跑营销。运销大户吴松鑫每年把上千吨水果推向杭州、上海、广州等地市场,纯收入少说也有20多万元。他在自家新盖的别墅式新楼前对记者说:“现在村里不少人家都盖了新房,养猪花工费时又不卫生,谁还有闲心去侍弄它!”
  离镇政府16公里的革命老区象溪村,村民“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的苦日子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村里一批村民已走出大山去追求新的事业,在南靖县城及漳州市区办起了罐头厂、饼干厂、彩印厂、纸箱厂等,成为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象溪村头,外地贩子摆进山的肉摊上,猪腿上清清楚楚地印着“肉检验讫”的标记,村民们不养猪同样吃上了放心肉。
  (作者单位分别为:福建日报漳州记者站、南靖县山城镇办公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