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山青水碧富路长——记辽宁省桓仁脱贫致富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9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青水碧富路长
  ——记辽宁省桓仁脱贫致富与环境建设相结合
  姜忠平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在实施三年脱贫和致富奔小康的攻坚中,认真吸取以往水患教训,科学地处理脱贫致富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从1995年开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和谐统一的致富路。
  桓仁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境内河流纵横,层峦叠嶂。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3.8%,是辽东天然绿色屏障的骨干地段。1995年和1996年,桓仁连续两年暴发了特大洪水,全县几十年积累的防汛设施几乎全军覆没,部分交通干道、农田和房屋也被冲毁,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2亿多元。洪水退后,桓仁进行了认真而深刻的思考。县委、县政府召开会议,专门分析水灾原因。当时的县长史会云沉重地说:“两次洪水是对桓仁的警告,是对桓仁掠夺式开发的惩罚,同时也为桓仁将来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两次洪水告诉我们,如再不加紧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未来的洪水会比现在更厉害、更凶猛,不仅会把山清水秀的桓仁变成光秃秃的‘辽西走廊’,而且会直接威胁辽东天然屏障。”这一番话,令与会人员动容。经过分析,大家认为,60年代的毁林开荒和80年代的毁林种参,使桓仁的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进入90年代后,用林工业的迅猛发展消耗了大量的森林;人口的快速增长,使烧柴耗林量已高达总量的15%,加之植树造林品种单一和森林结构的不合理,形成了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的格局,致使水源涵养能力大幅度下降。这种条件必然导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恶果。这是造成水灾频繁、摧毁力大的根本原因。治水必须先治山。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宁愿牺牲眼前利益,克服盲目开发和掠夺式开发的行为,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切实做到开发、建设、治理、保护相结合,让群山绿起来,让河水清起来。
  这一决策迅速贯彻到基层,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
  桓仁农村有10万铺传统大炕,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资源。1996年,为扼住资源浪费的咽喉,从“灶王口”中夺回青山,桓仁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烧柴革命”。全县投资2000多万元,将10万铺大炕改造成高效节能炕,平均每年节柴2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14万亩,节省农民打柴工日600多万个。
  1997年,在脱贫攻坚战中壮大起来的农村养羊业与林业建设的矛盾尖锐起来。为解决林牧矛盾,桓仁在18个乡镇中推广了青黄贮窖技术。到今年,全县投资9万多元,建窖1500多座,贮备饲料1500万公斤,秸秆利用率达到90%以上。
  面对退守的森林,从1995年开始,桓仁大兴植树造林。到1998年春天,全县4年累计造林25.3万多亩,投入资金2024万元。1998年春天,县里决定,所有用林企业和木材加工网点,须营造工业原料林。当年春天,县直企业中密度板厂造林1.7万多亩,超计划6000多亩。黑沟乡农民胡平用在外地打工挣的1.5万元造林300多亩;六道河子乡农民赫春林用盖房钱近2万元造林400多亩。今年9月10日至16日,国家林业局到桓仁验收了八里甸子镇、四道河子乡、普乐堡镇、和平林场等单位的植树造林工作。经验收,造林合格率100%,保存率98.6%。
  为了控制森林退守,促进次生天然林快速成林,从1996年起,桓仁实施大面积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决策出台后,各乡镇纷纷行动起来,认真规划地块,组建护林队伍,落实封育措施和责任制。目前,全县已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192万亩。前年和去年封育的山区,现在已基本形成幼林。
  桓仁是山区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靠种田和种植中小药材,尤其是人参。为了做到封山退耕不减收,一是取消开荒种参,大力发展不破坏森林资源又提高人参价值的林下参;二是利用退耕的超坡耕地发展经济林,以每年5000亩的数量大面积栽植梨、桃、苹果、板栗、酿酒葡萄等果树,走出一条以保护促开发的致富路。
  在大力加强“山上建设”的同时,桓仁舍得投入,全面治理境内江河。从长白山发源流经桓仁的浑江,呈三面环抱之势拥揽着桓仁县城。为把这一流域变成桓仁人民的致富水,从1996年起,桓仁加紧了治理浑江的步伐,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南江“百年一遇”高标准防洪堤3.17公里。今年春天,又投资513万多元,建成北江高标准防洪堤3.7公里,同时造地600多亩。现在,西江防洪堤和西江电站也告竣在即。
  山绿了,水碧了,致富的路更宽了。1997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8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多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