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十典百卷 八载艰辛——《中华文化通志》编纂出版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0
第4版(要闻)
专栏:

  十典百卷
  八载艰辛
  ——《中华文化通志》编纂出版记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中华文化通志》,十典百卷,翻新著述,以今人的学术成果,对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在漫长的8年岁月中,为此呕心沥血、苦心劳作的所有编纂人员、工作人员,面对它的出版问世,几多感慨,几多兴奋。无愧时代,无愧后人,是此刻他们最想说的。
  百战老将再次挂帅
  这部由全国近200位专家写就的学术专著,与一位老将军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肖克———本书的编委会主任。
  8年前,新年的日历还没有翻过几页,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致信肖克同志,建议编纂《中华文化通志》。肖克认为此建议非常好,要求有关同志认真研究。这样一项大的文化工程,如何构思,如何编写,如何操作,经费又从哪里来?一系列问题使得不少人犹豫动摇。三次课题论证会,都有人投怀疑票。不愧为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肖克果断地拍板:“这个仗,首先要确定该不该打。如果该打,困难再大也要打胜!”
  北京西城区一座不起眼的四合院,是肖克将军的住所。如同一场战役,8年来这里就是《中华文化通志》的“指挥所”。编委会召开的十余次会议,几乎都是在这里开的。每一次编写工作会议,肖克都坐镇会场。
  姜义华教授用崇敬的语调说:“没有肖老,很难想象这部书会编纂成功。可以说,他是我们的精神支柱。肖老不是一般的号召,而是身体力行地具体指挥,很多繁琐的事,他都亲自去做。”
  招标撰稿应者如云
  1992年9月8日,人民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登载《中华文化通志》招标广告。清静的文坛热闹起来,16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取走了申请表。经过严格筛选,158名在各学科有一定影响的人员成为这部书稿百志的撰稿人。而各典的主编,都是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他们是:李学勤、王尧、宁可、刘泽华、孙长江、庞朴、陈美东、刘梦溪、汤一介、姜义华。
  “军中无戏言”,这五个字是8年来编写人员的行为准则。而按时、按质交稿,则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前提。尽管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学者,有负有一定责任的学科领导人,然而每一人都尽心尽力,不拖后腿。
  人们应该记住这个名字:高景新。他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3个民族文化志的编写人员。接受任务以后,他没有在意身体的不适,全身心地投入。直到疼痛难忍时,才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在病床上,他完成了鄂伦春志的写作,为鄂温克志和赫哲族志写下详细提纲。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请该册的负责人来到病房,含泪将未及完成的两志相托给他们。
  辉煌巨著一字不苟
  承担这部书稿出版任务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一批书稿送到了出版社。出版社立即专门成立了由20名优秀编辑组成的《中华文化通志》编辑部,一些已经离退休的老编审也被请回编辑部。
  精品意识、政治意识、政策意识,一丝不苟、一字不苟,这是每一位编辑人员的座右铭。对任何一个疑点,他们都要翻阅大量资料,直到搞清为止。对于书中引用的史料,他们一一找出出处,进行核对。有关宗教、民俗方面的,他们更是小心翼翼,请有关人员把关。编辑部人员,3年中几乎没有节假日。
  为确保质量,在初审和复审后,出版社又成立了整稿小组,专门对一些文献史实进行核对。从1995年7月,第一批校样稿出来,到今年7月最后一批校样进厂,出了改,改了出,有些书稿仅校样就出了8次。
  4000万字、101卷,这部辉煌巨著展现在人们眼前时,有人评说:它的出版问世,不仅是学界盛事,也是一件民族文化大事。《中华文化通志》,将永留在中华文化史册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