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经济全球化和“泰坦尼克”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0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经济全球化和“泰坦尼克”号
  马为民
  法国《解放报》不久前发表一篇评论,把经济全球化正在经历的麻烦比作“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这是一个较新颖的警世比喻。
  “泰坦尼克”号起锚之初,就有“唯意志论”作怪。为了提前一天抵达纽约,在大洋彼岸造成更大轰动,航速一提再提。在这方面,全球化有相似之处。本来,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均衡发展,但经济自由主义片面强调一个“快”字:取消规章要快,开放市场要快,金融—贸易自由化要快……为追求“快”,甚至不惜“休克”。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也有过这种倾向。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作为加强该地区合作的长远目标,并无不可,而且有益,可硬要定下具体时间表,显然操之过急。发达国家之间经过至少100多年的磨合,其经济交往的规范程度也不过达到目前这样的水平,怎么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在一二十年就做到呢?“欲速则不达”,当前的危机就是教训。
  “泰坦尼克”号触撞冰山后,最大的难题是救生艇严重缺少。“泰”轮的乘客加船员可达3503人,而救生艇只有20艘,总救援能力仅1178人。何以如此?毛病又出在主观上。建造“泰”轮之时,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它日后会出事。当前国际社会正在酝酿改革金融货币体制,笔者认为,“救生艇”问题不容忽视,尤其要考虑到“三等舱的乘客”即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应付危机的能力强,发展中国家的底子薄,应急能力弱。而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出了大毛病,谁也无法偷安。东南亚个别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大半个地球,就是这个道理。这又如“泰”轮,它有四层舱壁,可是外三层跟第四层并非完全隔绝,它们的上面相通,所以第四层也最终没保住。
  “泰坦尼克”号进水后,乘客慌作一团,纷纷涌向船头,因为船头还露出海面(当然随后也沉没了)。目前国际游资的流向跟“泰”轮乘客仓皇逃生的情形一样,寻找以为是安全的地方———发达国家。据报道,今年净流入29个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资金预计只有前年的一半,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5国的情况尤为严重,1996年为938亿美元,1997年为250亿,今年预计只有37亿(含官方资金),明年将净流出100亿。法国报刊认为,如此急速的抽资只能使有关国家深陷危机。而资金涌入并不缺乏资金的发达国家,则又会在那里促成新的“泡沫”,给世界经济造成更大麻烦。
  当然,比喻毕竟是比喻。“泰坦尼克”号沉没了,世界经济目前还只是遇到严重问题。不过,“泰”轮海难教人清醒。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使各国越来越面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新形势,偏安办不到,乘人之危要不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至今仍居主导地位,所以应当实实在在地尽自己的责任,防止世界经济真的陷入全面衰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