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榆林人进沙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春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饱受风沙之苦的榆林人一直在追寻着一个绿色的梦想——
  榆林人进沙退
  本报记者 施芳
  榆林古称“驼城”。解放初,榆林城里的骆驼随处可见,驼铃声中,一群群商人载着货物入得城来,也带来了别处新鲜的趣闻。世事变迁,如今走遍榆林,只有在莲花池公园里才看见了骆驼的踪迹,但也只是供游人们骑着拍照而已。倒是城南仍旧留存着一处骆驼的雕塑,当地人说这是榆林人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一种象征。
  榆林当年也曾是水草丰美之地,由于历代征战频繁、砍伐无度,流沙不断南侵,榆林城历史上曾经三次南迁,百姓们北走内蒙,南下延安,形成了“沙进人退”的局面。解放初榆林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以上。沙漠中交通不便,骆驼能识别方向,又善负重,是仅有的运输工具。
  饱受风沙之苦的榆林人,在解放后的几十年间不断地向沙漠宣战,南治沙,北治水。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两次义务植树活动。那时节,昔日荒凉的戈壁滩上到处可见人影晃动,年幼的孩子虽力有所不逮,也会跟在父母身后,拿个小水桶,给小树苗浇浇水。全国治沙模范牛玉琴更是人所共知,她独自承包了3万亩荒沙,在戈壁沙滩上培育出了一片片绿洲。今年她又包下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的1万亩荒沙,30年后,她要让这片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绿装。
  一年又一年,黄沙地里不断增添着新绿,三条总长为261.8公里长的大型防护林带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榆林再也不是往日的旧模样:纵横交错的公路将大小村落连在了一起,北线包神铁路、东线神朔铁路已经建成,从榆林机场可以直飞西安、包头。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渐渐受到了冷落。
  驼城不见驼,多少有些遗憾,但用心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欣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