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大连城市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0
第10版(理论)
专栏: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大连城市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达轩
  环境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九十年代以来,大连市不断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力度,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十佳”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逐步走上了一条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建设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和基础条件
  党的十四大以后,大连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跨世纪发展,提出到2010年把大连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把营造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环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到重要的地位。
  确立现代生态观念,把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大连市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进程中,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城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发展思路,其基本含义是: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控制城市规模、提高环境质量,控制产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益。这个发展思路体现了“生态建市”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大连的具体化。为了保证这一发展思路落到实处,大连市在实践中形成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发展问题要考虑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环境建设要分析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效能,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引导,以及实施污染防治、美化绿化、生态保护等环境建设工程,使各种环境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城市环境建设可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高投资回报率。土地是城市最大的国有资产,环境的改善会提高土地的价值,由此带来的国有资产增值就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据测算,大连城市绿地建设每投入一元钱,就可换回五元钱,城市的“含金量”提高了。城市环境建设还带动了房地产业、建筑业、建材业、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城市环境建设在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和为未来发展创造支持力的潜在效益,更是无法直接用数字估量的。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城市环境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大连市委、市政府视环境问题为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把搞好城市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凝聚力工程”来抓,在市政府每年确定的为市民办的二十件实事中,与改善城市环境有关的都占一半左右。
  清新优美的城市环境为市民带来最直接、最实在的社会福利。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观念,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广大市民对自己城市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大大增强,激发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同时,人们投身于环境建设之中,满足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城市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适应国际市场需要,把城市环境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城市环境状况是国际社会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在确定对外投资方向时考虑的基本条件。大连市把搞好城市环境建设看成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及赢得大宗投资、长远投资和战略性合作的重要条件。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已成为大连一幅最大、最有效的“招商广告”,使大连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和选择的理想之地。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六千七百八十九家,协议外资总额一百三十四点二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十四点九亿美元,分别是1992年以前总和的九倍、十倍和八倍,成为全国外商最集中的几个城市之一。
  突出重点,高标准综合整治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能够用于城市环境建设的资金有限,加之历史上的“欠账”又多,城市环境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连市注意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解决好突出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着力治理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之一,而工业污染又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以及增长方式上的粗放化所致。大连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环境规划与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有机地结合。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具体实施中,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入手,进一步强化城市的港口和贸易功能,大力发展以口岸、运输、贸易和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目前,中心市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0%以上,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降低了环境污染指数。
  ———搬迁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对冶金、化工、建材等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的企业,逐步搬迁到郊区,企业利用搬迁中的土地级差收益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消除污染。根据计划,到2000年市区有一百家这样的企业将搬迁改造。新建项目严格实行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的“三同时”规定。对引进项目严格审查,防止国外污染转移。
  ———推进科技进步,强化行政管理,促进污染企业的治理。对没有条件搬迁的污染企业或污染较轻的企业,主要是采取技术改造的办法,把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和使用各种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步实行“清洁生产”。
  搞好重点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是扩大城市承载力、提高城市功能的基础,也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硬”性项目。在重点工程上加大投入,提高投资的集约化程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环境补偿能力滞后的局面,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加速道路、桥梁、广场建设。大连市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从1983年开始,就大规模兴建路桥,相继建成滨海路、香炉礁立交桥、东北路至振兴路快速道等,还对原有的市内各干道进行了全面整修。每年还新建一至两个广场。这样,基本上保证了道路畅通,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的平均值逐年下降。
  ———实施污水集中控制工程,加大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治理力度。大连市先后建设了马栏河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改造了春柳河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一条污水远海排放管道,提高了城市污水处理率。对流经市内的马栏河、自由河和凌水河环境进行了清污整治,对十五家排污单位实施限期治理。还特别注重船舶防污染,使海水水质不断得到改善。
  ———实施大气污染集中控制工程。大连市着力发展集中供热和联片取暖以及煤气事业,城市气化率、住宅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88%,大气污染基本上得到控制。同时,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完善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绿化美化环境,建设花园城市。从1995年起,大连开始了“城市大绿化”,共建绿地四百多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2%,人均绿地面积七点三平方米。对各大公园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改变了落后的园林布局,推倒封闭式的实体围墙,安装造型美观的通透式护栏,还绿于民。各主干线两侧也推倒院墙,拆除临时建筑,进行绿化。在一百七十五个小区的改造中,同时实施了小区绿化工程。大连市的园林绿化改变了传统绿化手法,吸取世界发达国家现代造园艺术,形成了高标准、高档次的园林景观。经过几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城市绿化美化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正确认识和把握环境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大连市城市环境建设的经验,主要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环境投入与经济增长。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难题。从长期来看,环境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矛盾,但在人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环境消费似乎只是一种“奢侈品”,而经济增长目标具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在经济增长与环保目标发生矛盾的情况下,环境投入就有可能被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而被部分地放弃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将城市环境问题解决得更好一些呢?这是完全可能的。即使现阶段不可能把较多的资金用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但至少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即使用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资金为既定,也可以使各种用于提高环境质量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即使城市用于改善环境的总量资源有限,也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来增加用于环境改造的资源。大连的实践证明,在短期内,虽然难以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投入均优,但至少可以找到一条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投入的“次优”的道路。
  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城市环境建设既包括城市“硬”环境建设,也包括城市“软”环境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偏废不得。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城市环境建设狭隘地理解为城市“硬”环境建设,城市文化建设被看作是文化部门的事情。前者是急任务、硬任务;后者是缓任务、软任务。这就使城市环境建设成了一种脱离社会、文化、历史的纯粹而又孤立的经济现象,造成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两张皮”,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长期后果势必导致城市发展由于文化匮乏而失去动力和源头活水。其实,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城市文化上的进步,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环境建设就是塑造一个城市独特的、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城市文化建设难度更大。在具备一定的财力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而城市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却是一个长期过程。为此,在建设城市“硬件”环境的同时,更要精心营造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唯如此,才算真正地把握了城市环境建设的精髓。
  政府行为与市民参与。城市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因而抓城市环境建设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标志。然而,政府在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又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因为广大市民是环境公共物品的受益者和消费者,也是城市环境的维护者。
  市民对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的参与,既包括接受并宣传环境意识,参加环境保护行动,也包括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建立新的环境价值观。显然,这个过程意味着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因此,搞好环境教育至关重要。环境教育有助于市民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改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使市民认识到自己对城市环境的责任,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同时,对政府环境政策的有效实施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一般地说,城市环境投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不投入,不搞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只是一句空话。但是,光靠环境投入也不行。增加环境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但若只建不管、重建轻管或管理跟不上,环境建设的成果就难以保持,环境投入也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环境效益,甚至还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城市环境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
  城市环境管理必须建立严密、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监控与分级管理相结合;政府监管与公众监督相结合;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强化政府在环境监督中的作用。其次,要注重程序建设,保障环境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再次,要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素质高的环境管理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