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割不断的医患情——天津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割不断的医患情
  ——天津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纪事
  本报记者白剑峰 董洪亮
  编者按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所以受到群众拥护,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市卫生系统牢牢树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社区医生走出医院,迈向社区,深入家庭,竭诚为患者服务,赢得了民心。这样的服务因为群众欢迎,自然能赢得市场、赢得顾客,寻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精神文明建设就在我们身边。各行各业都可以结合本职工作,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创建精神文明。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经验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拥有家庭医生,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梦想。然而,天津市的不少普通居民却如愿以偿。90年代以来,全市基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走出医院,迈向社区,进入家庭,使居民不出门就可得到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医生1232人,开设家庭病床5.3万张,12万户居民签订了保健合同,260万人长期受益。
  植根大众枝叶茂
  近年来,“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现象在城市里十分普遍。天津市不少基层医院由于受设备和人才的限制,缺乏与大医院竞争的能力,出现了“门诊半日闲,病床半数空”的景象,生存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为了寻求出路,个别医院出现出租诊室、以物代药等不正之风。这不但没有扭转困境,反而使医疗秩序更加混乱,医院信誉下降,医德医风滑坡,来自社会和患者的批评越来越多。
  面对严峻的形势,天津市卫生局领导认识到:基层医院何去何从,事关卫生改革的大局。他们首先从市场调研入手,组织医务人员对全市居民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疾病谱已发生显著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上升,精神和心理疾患病人增多,大量育龄妇女渴盼婚产育保健服务,多数老人需要家庭医疗护理。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市场!基层医院具有贴近大众的优势,只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服务模式,扬长避短,打便民服务牌,走社区服务路,就会满盘皆活。于是,全市基层医院开始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之路,将“以医疗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模式变为“以保健为中心”的现代医疗模式。他们为90多万户居民免费进行了健康普查,建立了“健康档案”,社区医生人人配备传呼机,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随叫随到。医生在入户为家庭病床病人诊治的同时,不但为病人家庭成员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而且还为全楼的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医疗咨询等多项服务,成为广大居民的健康顾问,实现了“一人入床,全家受益”、“一家签约,全楼方便”。群众说:“有了他们,咱老百姓越活越结实!”
  为了让社区卫生服务造福大众,天津市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科医生职称评定体系,稳定了社区医疗队伍;率先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管理,解决了医药费报销问题。同时,市政府在财力上给予倾斜,连续3年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经费培训全科医生,并设立社区卫生发展经费。
  由于植根大众,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枝繁叶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基层卫生院系统医疗业务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一些过去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小医院,现在更新了仪器设备,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原本富余的人员和闲置的卫生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让老百姓得实惠
  天津市基层医院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始终把便民、优质、廉价作为宗旨,千方百计减轻病人的负担,让百姓得到实惠。在这里,见不到乱开药、乱收费、乱检查的现象。医生总是从患者角度出发,与病人和家属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将患者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最急需的治疗上。各区还大力推广经济实惠的中医中药,社区医生都会针灸、拔罐、刮痧等。另外,开设家庭病床的费用也很低,有的区还免收出诊费,只收取医药费,大多数群众都能负担得起。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单处方费用比医院门诊降低了30%,同种家庭病床治疗费用比正规住院治疗减少了50%,有效遏制了高涨的医疗消费,受到普遍欢迎。
  南开区易川里有位肖大爷,患哮喘病多年,行动不方便,社区医生便为他开设了家庭病床。一天子夜时分,老人病情发作,老伴先给儿子打了电话,又呼了长江医院的社区医生刘大夫。结果,没过几分钟,刘大夫就到家了,老人获救后脱离了危险。一小时后,儿子才赶过来。刘大夫守了一夜,又主动承担了老人的日常取药任务。她总是先把钱垫上,再送药上门,令老两口十分感动。肖大爷说:“如果是去大医院看病取药,麻烦不说,光打出租车钱就不知要花多少。”
  社区卫生服务不仅省时、省力、省心、省事、省钱,更重要的是有人情味,这是老百姓最感舒畅的。自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以来,天津市纠风部门没有接到过一封举报信,没有一个医生收“红包”,也没有一起医疗纠纷。全市6个区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在98%以上。
  割舍不断骨肉情
  我国自古有“医不叩门”的传统,而天津市的社区医生则大胆冲破这一观念禁区,实行“风雨无阻,不分昼夜,没有节假,远近不嫌,贫富不分,不叫自到”。通过走家串巷,医务人员深切体察到了百姓的疾苦,从而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在岁月的风雨中,医生和病人唇齿相依,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亲情、骨肉情,形成新型的医患关系。许多医生逐渐成了居民家庭的“特殊成员”,不少居民家中有大事,不找子女,先找大夫商量;遇到烦恼事,先向大夫倾诉;家中有纠纷,也找大夫调解。
  家住和平区建设路的赵大娘原本体弱多病,再加上婆媳不和,家中被盗,一下子卧床不起,同时并发多种疾病,骨瘦如柴。白楼医院社区医生康静是她的家庭医生,看到老人服药困难,她先从按摩入手,每次都是从手指按到脚趾,让老人全身舒展。同时,辅以心理治疗,专和老人聊开心的事。冬去春来,老人的心情越来越开朗,渐渐地能走下七楼去公园晨练了。但是,老人舍不得和康大夫分开,一次就交了半年的家庭病床费,为的是能天天见到康大夫。康静每次去大娘家,一进门,双手就会被大娘紧紧拉住,抚摩不停。赶上冬天,大娘就把康大夫的手握在怀里,直到焐热。每次出门前,大娘都把脸贴到康大夫的脸上亲一亲,恋恋不舍。老人总说:“我哪也不去,你也别搬家,咱们可不能离远喽!”
  社区医生和老百姓的情谊还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如冬天输液,大夫总是先将药瓶焐热;医生进门先洗手,以免把病菌带给患者;诊疗后,大夫要将针管等废弃物带走,避免把患者家中弄脏;对于不识字的病人,大夫就把药袋上的文字改为图案,画几道就表示吃几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起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形象,赢得了百姓的真情和厚爱。群众都说:“我们的心贴在一起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