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献血无损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4
第11版(社会周刊·读者之友)
专栏:知识窗

  献血无损健康
  自1900年奥地利学者兰德斯特纳发现ABO血型并把输血疗法用于医疗已近百年,在全世界已有数亿伤病员获救,这也意味着大约同样有数亿的捐赠者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奉献出自己的鲜血。在科学技术尚不能制造出人造血液的今天,医疗用血只能来自健康人。
  献血有利于伤病员,用于挽救他人,是人间真情的表达,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献血量,按我国献血法规定,一般一次献血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在国外,一次献血量大多数为450毫升。一次献血量仅约占人体全血容量(经测定为体重的7%—8%)的5%。通常,一次失血在血容量的10%以内,人体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因为,在失血之后,储存于脾、肝等储血器官内的血(占全血容量的20%)会迅速进入循环补充血容量,即献血之后很短时间内循环血容量恢复正常。
  一次献血200毫升,献出的血浆蛋白质量为12—14克,仅占成人一日的基础蛋白质用量(50克)的1/4。血液有形成分是由骨髓造血生成的,研究证实,正常人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其调节也极为精细。血液系统和人体的其他组织部分一样,活跃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有新生的血细胞及血浆蛋白生成,同时有衰老的血细胞死亡并被清除,以及各种血浆蛋白的消耗、更新。如,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和带出二氧化碳,行气体代谢功能的红细胞,其寿命平均为120日;行防御、抗感染和免疫功能的白细胞大部分存活4—6日;行止血功能的血小板寿命平均为6—9日。一旦消耗过多或失血,人体能经过各类造血生长因子的调节,造血细胞很快相应地增殖,血液有形成分经1—2周由增加生成而得以补充,恢复到通常的水平。
  正是基于造血功能有很大的代偿能力,目前正在推广自体输血。通常的办法是,对一些择期手术治疗的病人,可预先按需要有计划地在1—2周内分次为自己采集400—800毫升的血以备手术时回输给自己,以补充手术时的失血。这个办法值得推广,其好处不只是节约了血源,而且也使因输血而传播(虽然十分有限)的病毒性疾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大家都知道,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每月都有月经失血,正常的失血量为50—80毫升,而健康女性并未因每月的血液丢失使血细胞受到任何影响,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在医院里,我周围的每个同事都热心于献血事业,许多人都争先无偿献血。我是血液科医生,30多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献过无数次血。我无偿献血有两次是在55岁之后。我想用我自己的实践向对献血尚有疑虑的人们表明,献血不会损害健康。
  此外,前面谈到的百年来数亿献血者慷慨奉献的记录,也雄辩地证实献血无害于健康,否则绝不会有这么多投身于献血事业的人,而且医学伦理也不允许任何治疗措施损害正常人的健康。
  献血的益处,依我的经验,是献血者精神上的得益,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心理上的充实和满足。我们应该倡导助人为乐,以形成献血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液科主任、教授 田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