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载入中国农业机械化史册的贡献——悼念项南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4
第12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

  载入中国农业机械化史册的贡献
  ——悼念项南同志
  杨立功 袁成隆 于明 刘昂 贾鲁峰 武少文 李本
  1997年11月10日,项南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我们无不感到震惊、惋惜和悲痛!
  项南同志1918年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熏陶和中央苏区环境的影响,少年时代就认真阅读进步书籍、积极寻求革命真理。青年时代,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先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为党工作。50年代,他在共青团的领导岗位上,为团的建设和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与心血,提出了许多有胆识有价值的改革意见。1961年,他调任农机部办公厅副主任,从此与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祖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了20年,作出重要贡献。在离开农机行业的工作岗位之后,他仍然关注、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改革与发展,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我们曾与项南同志一起在农机行业长期共事,无不敬重他的为人,钦佩他的胆识,崇尚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他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满怀激情;他思想敏锐,知识渊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他坚持真理,敢于仗义执言,作风朴实;他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待人真诚。他一生坎坷,但他都能正确对待,顾全大局,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他崇高的思想品质、优良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革命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追忆他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的精神,回顾他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艰苦奋斗的实践,略寄沉痛的哀思,以慰英灵。
  一
  项南同志1961年调任农机部办公厅副主任,后任农机局局长。他在担任办公厅副主任期间,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农机部的调研工作,显示出敏捷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他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62年底,项南同志在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借鉴国外农业机械化经验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内外关系,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切合我国国情、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主张。1963年到1964年间,他又花了5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到中南、华北和东北农村,对9个省、区的农业机械化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些地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经验教训作了系统的总结。当时,农机部树立的几个农机化先进典型,如广东省的南海县、湖北省的新洲县和辽宁省的阜新县,其典型经验的总结大多出自项南同志之手。他还将调研时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经过整理和提炼,撰写成上万字的《农业机械化问题考察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阐述了稳产高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人多地少的地方也需要机械化、机械化后劳动力不愁没有出路、要依靠集体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与半机械化要并举、农业机械要综合利用、制造维修与销售使用要相互结合等重要观点。他撰写的论述文章和考察报告,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等报刊上发表,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在这一时期提出的许多观点、意见和主张,与196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基本上是一致的,体现出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二
  “文化大革命”中,项南同志遭受迫害和冲击,被列为审查对象,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身处逆境之中,既要干重活脏活,又要接受审查批判,但他从未动摇过革命理想与信念,始终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党的领导,坚信真理必将战胜错误。他坚持一边干活,一边看书学习。1970年5月恢复工作后,他先后担任一机部农机局局长、一机部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主管农机的副部长。他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竭尽全力地抓好分管的各项工作,在农村、在工厂、在牧区、在研究院所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发展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方针、政策、计划和措施在他的奔忙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项南同志在主持农机局工作期间,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发展村镇“五小工业”(即小煤矿、小钢铁、小水电、小化肥、小机械)的方针,强调指出发展“五小工业”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越富越‘化’、越‘化’越富”的关系,提出了通过发展“五小工业”为农业机械化积累资金的思路。在抓农机修造厂方面,他提出要“南学中山,北学双城”。在抓小型柴油机质量和名牌产品方面,他总结出“农民喜欢莱阳造”。他非常重视农机产品的结构调整,针对一些地方上拖拉机厂劲头很大而忽视“两配”(即农机配件和配套农具)的倾向,他深刻地指出:“‘化’不‘化’,在于‘挂’(配套)。”他提出要“先修后造”、“宁肯少装主机也要满足农民修配需要”,同时连续3年向计委申请了“两配”专项投资,为农机专业化协作生产创造了物质条件。这期间,他还参与筹备第二、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
  三
  项南同志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办事果断,富有远见。1975年,他组织调查国内大中城市鸡蛋供应情况,得知从农民手里收购鲜蛋到商店零售,中间要经过十多个环节,时间长,损耗大,政府要补贴不少钱。项南同志说,为什么不能用政策性补贴的钱来建机械化养鸡场呢?同年(1975年)8月,国务院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邓小平副总理提出的“要强调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村可以搞一些机械化养鸡场”、“要考察引进外国新技术”等重要意见使他深受鼓舞。1976年,为及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他率团赴美国考察农业机械化的情况和经验。在随后的一两年时间内,他又先后组团到意大利、法国、英国和丹麦等国家进行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综合考察,总结出欧美国家解决农业问题的主要经验是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使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组织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管理企业化。十几年来,机械化畜禽养殖场遍布全国,为保证城市肉、蛋、奶的供应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推广草原网围栏养牛、养羊和农田免耕少耕等技术方面,项南同志也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项南同志还大力倡导农机行业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978年10月,在他的主持下,来自罗马尼亚、瑞典、瑞士、荷兰、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德和丹麦等12个国家的320多家厂商,参加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北京外国农机展览会”,共展出农机具725台(套)。这次展览会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大,作用大,特别是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举办的,因而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1980年10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中国政府合作,在北京联合召开发展中国家发展农机工业经验交流和合作会议。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较大规模的国际性农机工业会议,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名代表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项南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的发言,向外国同行介绍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必须根据中国的特点,遵循因地制宜、有先有后的原则,农业机械化要和多种经营相结合,争取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回答了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受到国外代表的欢迎和好评。
  四
  1979年2月农机部恢复后,项南同志被任命为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召开不久,改革、开放、搞活的重大战略方针刚刚付诸实施,项南同志就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推进农机工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艰苦工作中。当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农用生产资料,必须是公有制,农民个人是不能拥有的。当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开始将拖拉机卖给农民时,农机部领导层对于农民个人能否购买农业机械认识也不一致。项南同志认为,农民拥有自用的生产资料,只会有利于农业生产,而无损于公有制,因而他对农民个人购买农业机械给予了坚决支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机械进入市场,以生产资料形态进行商业流通,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是我国国情之需要,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之需要。后来国务院于1984年2月27日正式发文规定私人可以购买农业机械,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行动上,农机行业都超前了一步,这与项南同志思想解放、不怕责难、敢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
  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1979年底至1980年初,项南同志到湖北、江苏、上海等地调查研究时,就听到各地对农业机械化有不少议论,对中国应不应该搞农业机械化以及什么时候搞持有不同看法。他及时撰写文章,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宣讲,并在《农业机械》等农机报刊上发表。
  项南同志1981年底离开农机行业的工作岗位,调任福建省委书记,1987年退居二线之后又先后担任中顾委委员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等职。地位变了,职务变了,但他对农机化事业的热爱之心,对农机行业干部职工的深厚感情始终没有改变。1983年,在《农业机械》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已经担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给编辑部写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以一个老农机战士的身份对杂志创刊25周年表示祝贺。1988年,《农业机械》杂志创刊30周年,时任中顾委委员的项南又写了题为《祝三十而立》的贺信表示祝贺。项南同志把他对农机化事业的热爱,把他对农机化发展的关注,把他对农机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关怀之情,通过《农业机械》这本普普通通的科普杂志,传送到全国,传送到每一位农机工作者的心田。直到他逝世前10天,他还与在北京的美籍农业专家和农机科研单位的领导畅谈改革,畅谈如何发展农业、发展农机化事业。
  项南同志在农机行业的岗位上全身心地奋斗了20年,离开农机行业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农机化的改革与发展,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一贡献,将永远载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