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为增进美中关系尽力——访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新会长何立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2
第6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为增进美中关系尽力
  ——访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新会长何立强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周德武
  自去年底兰普顿先生赴华盛顿就任新职以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新会长的职位就一直空缺。董事会后来通过一家“猎才”公司寻找合适的人选,最后选中了一位能操一口流利中文、曾在北京工作8年、在香港工作过7年的中国通。这就是约翰·何尔顿,他有一个很地道的中文名字——何立强。
  今年9月走马上任的何立强先生正忙于适应新的角色,办公室尚未来得及装扮成“何氏”特色。落座后,我们的话题自然从他标准的普通话开始。何立强介绍说,1971年他开始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汉语专业。这所大学是全美人数最多的一所大学,而且学生来自世界各国,也是美国大学中接收中国学生最多的,为他学习中文创造了很好的外在环境。大学毕业后,他赴加州继续深造,最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汉语博士学位。1974年,他作为美国一个代表团的翻译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何立强本打算投身教育事业,但他的一位朋友后来打电话劝他:“在大学当教授,既辛苦,薪水又不优厚。凭着你深厚的中文功底,不如到我的公司任职。”这个电话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1980年至1985年,1994年至1998年,何立强两度被美国嘉吉公司派往北京拓展对华业务。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粮食销售公司,在华投资额达6000万美元,在中国建有10个加工厂。在北京工作期间,何立强先生曾担任过美国商会会长。从70年代开始,他在北京、台湾、香港一共呆了近20年。何立强开玩笑地说,长期生活在中国,回到美国反而觉得不习惯,对许多事“看不顺眼”。真有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感觉。
  记者问他担任的新职与当美国商会会长有什么不同?他说,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在管理方法上虽没什么两样,但在这里接触面更广。因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有60个董事会成员,22位执行董事,800多个会员。他感到自己面临着不少的挑战,以前未接触过的知识现在必须补上,特别是中美军事关系方面的知识。
  上任两个月来,何立强一直把主要力量放在研究、总结该会过去的工作上,其目的是从总体上考察该机构的运作能力,从中发现支持的力量,挖掘其潜能,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切入点。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何立强对未来工作的重心和切入点有了一些认识。首先,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美中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一直受到广泛的尊重,这是委员会的优势之所在。今后要继续保持并发扬这个优势。
  其次,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一定要更加密切地关注美中关系的敏感问题,努力促进美中两国的相互谅解和理解。
  再次,把美中关系的发展放在更大的框架中去考虑。
  谈到中国国内情况时,他表示,中国的发展道路虽然曲折,但向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国人极具创造精神,也很活跃,人人好学上进;20多年来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莘莘学子通过在国外求学和工作,带回了宝贵的科学、技术和信息财富;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中国不会再回到封闭的社会中。特别是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开放、改革的道路,这一切奠定了中国继续繁荣的基础。当然,中国目前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银行体制的改革等。但20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中国政府采取宏观强化控制、微观放松管理的政策,将会激发中国的企业文化精神,这是中国摆脱目前困境的力量源泉。他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商人继续看好中国大市场。然而,现在的投资环境并不令他们十分满意,特别是法制化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的投资环境将会更好。
  展望美国中期选举后的美中关系,他认为,美国政治形态日趋中间化,极端保守势力越来越不得人心,此次中期选举的结果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有助于美中关系在一个更平衡的环境下得以发展。美中之间的合作领域相当广泛,从经济、贸易、环境保护到共同对付恐怖主义和促进地区性冲突的解决等。他表示,美国各界都期望朱镕基总理访美,相信他的到来,将把双边议题推向深入,使美中关系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到记者发稿时为止,何立强先生又一次登上了飞往中国的班机,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报纽约11月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