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弱需求 新需求 大需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2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弱需求 新需求 大需求
  冯昭奎
  当前,陷入严重衰退的日本经济的问题症结在于需求太弱。这种弱需求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个人消费异常疲软。
  从日本政府1997年4月1日提高消费税率以来,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大约60%的个人消费就趋于疲软。家庭消费支出从1997年第四季度以来大幅度下降,1998年前两个季度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至今年7月,百货店的销售额连续3个月低于去年同月水平,超市的销售额连续两个月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新车销售台数连续两个月低于去年同月水平。与个人消费相关联的住宅投资的下降更为明显,今年4、5月新开工住宅户数比去年同月下降16%—17%,6至8月仍比去年同期下降11%多。
  个人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收入状况恶化导致消费心理冷漠。据统计,1998年第二季度日本人的名义工资比去年减少0.6%,是1971年开始该统计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居民的资产损失惨重,超过4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80%;25—45岁中青年的消费倾向突出地低,反映了个人消费心理冷漠不仅起因于当前经济形势不好,而且起因于人们对就业、收入的中长期前景感到不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耐用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总之,失业增加、收入减少、资产贬值、金融不安、市场饱和以及担心人口高龄而子女少导致国民负担增加,个人消费疲软趋于“长期化”,对政府推出的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反应相当迟钝,整个经济蒙上了浓厚的“消费萧条”的色彩。
  当前日本经济的“弱需求”相当顽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改变。例如,对人们的消费心理影响最大的失业问题不仅难以在短期内改善,而且可能进一步恶化。其原因是结构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在4.3%的完全失业率中,因为经济萧条引起的失业仅占1.3%,结构性失业占3.0%;进入1998年以来非自发性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企业经营恶化而被迫失业的;同时,企业裁人首先从正式工“开刀”,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首先从容易下手的临时工“开刀”,则反映了日本企业的长期性雇用制度正在发生方向性的变化。
  鉴于日本经济的“弱需求”的深刻性和顽固性,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当前和日本国内,就难免对日本经济今后的变化趋势产生无可奈何的悲观看法。然而,如果把眼光放长远,跳出国内看国际,树立“新需求观”和“大需求观”,那么,日本经济避免陷入危机并走出目前这段“最黑暗时期”也并非不可能。
  所谓“新需求观”就是促使公共及民间资金的投向从“传统型”转向“未来型”,从“20世纪型”转向“21世纪型”,着眼于国民需求的新变化,为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设施而投资,为发展有利于培养独创人才的新型教育而投资,为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福利而投资,为工作着的人们走出“通勤地狱”而投资,为高速公路上不再出现交通阻塞而投资,为加强保护环境而投资等等。
  所谓“大需求观”就是注意利用和发掘日本周围的亚洲各国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既包括至今未陷入危机、仍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的亚洲各国对建设与发展的资金、技术的强大需求,也包括陷入危机的亚洲各国走出危机、复兴经济的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这类需求对于日本来说应称为“外需”,但考虑到日本与亚洲的经济联系之密切,日本对亚洲各国的需求是不应该“见外”的。只要日本树立“大需求观”,在同亚洲各国发展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下,树立将本国需求与亚洲各国的需求结合起来的“大需求观”,将长期受到“零利率”煎熬的民间资金调遣到这种“大需求”的“战场”上来,不仅可“以钱生利”,而且有助于增加日本的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建设能力的输出,从而可能使如同陷入“死棋”一般的日本经济在亚洲经济这个“大棋盘”之中变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