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农村稳定的治本之举——朔州市推行村务公开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2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村稳定的治本之举
  ——朔州市推行村务公开纪实
  □安玉 项平
  山西省朔州市推行村务公开以来,一面“明白墙”,一张“明白卡”,竟然产生了神奇的效应。原来的一些“上访专业村”变好了,一些令农村干部头疼的“老大难”工作不再难办了。目前,全市已有98%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农村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路子,为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夯实了基础。
  困惑中的呼唤
  朔州是山西最年轻的城市,总人口132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占80%。进入90年代以来,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农村诸多矛盾越来越尖锐。特别是干群矛盾在一些地方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有些村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二是一些乡村干部处事不公;三是有的村工作不透明,少数人说了算;四是有些村财务混乱,公款吃喝严重;五是少数干部碌碌无为,群众意见很大,民告“官”现象逐年增多。
  据统计,1996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信访部门收到的2786封群众来信中,反映农村干部问题的占75.4%。经认真调查核实,这部分信件所反映的问题,情况属实的占26.7%。
  对有问题的干部而言,发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他们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对受误解的干部来讲,主要原因是村务不公开,群众不明白、不理解。
  于是,村务公开被提上了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
  “明白墙”架起连心桥
  村民们将“明白墙”称为“连心桥”。
  应县下社镇石庄村将公开内容分类,使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更为规范,也使村民的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原来村委会准备买一辆小汽车,提交“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后,“两会”一致要求不买汽车,先建学校,村委会采纳了他们的意见,投资40万元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学校。
  从点到面,朔州市确保村务公开高标准、高质量地规范运行。全市大范围推行村务公开之前,市、县、乡都分别搞了试点。市委明确要求,要把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公开的大项要齐全,公开的细目要清楚。把财务收支、农民负担及电费收缴、合同签订、生育指标发放、宅基地审批作为全市统一的公开栏目,保证公开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群众看了满意、放心。
  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各种公开栏、牌2356处,使之成为村务公开的有效载体。
  全市普遍实行了表、簿、卡、图规范化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审计制度,财务公开、监督制度等。在规范化管理上达到了“六个一”即:一户一张明白卡,一组一名监督员,一村一个公开栏,一乡一支专业监管队伍,一县一个监控室,市里设一个总监控站。
  在全面推行村务公开的同时,朔州市因势利导,在一半以上乡镇实行了政务公开,并逐步延伸到市县两级涉农部门,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目前,仅市直就有农行、国税、地税、交警等22个部门实行了政务公开。
  民心顺则百事兴
  朔州市实行村务公开的村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群众消除了对干部的误解,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不仅上访告状的大大减少,而且使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今年上半年,全市公安、法院系统受理的农村治安、刑事、民事案件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2%、4.4%和10%。
  “一个公开化解了众多难题”。
  不少推行了村务公开的乡村干部都深有感触。过去长期困扰基层干部的征购提留、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等难题,通过公开栏等形式明明白白地交给了群众,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过去提留征购,一搞就是一两个月,挨门逐户催缴,结果仍然困难重重,现在只要在“明白墙”上将依据、任务、时限一公布,群众心服口服,自觉执行。全市合同兑现率达到了95%以上。
  村务公开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为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全市率先实行村务公开的919个村全部成为小康村。投资4.6亿元的13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其中林荫公路于7月1日竣工通车,其它工程可在年底前完工。在煤炭支柱产业销售疲软的情况下,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过半”,综合考评名列全省前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