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浦东开发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07
第1版(要闻)
专栏: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
  ——浦东开发回眸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谢金虎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开发开放浦东列为我国90年代经济建设的重点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标志,领导全国人民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浦东开发开放朝着预定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8年前还被上海人称作“乡下”的地方,如今呈现出现代大都市的景象。总投资达270多亿美元的5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这里生根开花,国内各地投资的4500多个项目也在这里茁壮成长,金融和贸易中心已具框架,现代通讯、新一代家电、生物工程、汽车及相关产业、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等6大新兴产业已经确立。去年,浦东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8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已经超过了1988年全上海的工业总产值,等于再造了一个大上海。
  上海充分利用浦东开发的历史机遇抓紧改造,产业结构快速调整,城市建设一年一变样,一个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城市基础设施老化的上海,初步转变为具有经济、金融、贸易等综合服务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城市的改革开放也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开发开放浦东“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建设,也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今天,我们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历程,深深地体会到,这个英明决策凝聚了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心血和智慧。
  80年代末,当中国改革开放在南方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突破,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以后,下一步再往哪里推进呢?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思考着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浦东。
  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可以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巨龙,那么位于长江出海口的上海,则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依托上海老市区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浦东,振兴上海,进而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90年春节刚过,从上海回到北京的邓小平对中央负责同志说,上海浦东的开发,你们要多关心。此后,他又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这是邓小平对党的第三代领导的殷切期盼。
  中共中央、国务院立即委派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的邹家华赶赴上海,考察浦东。几天以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求》呈送到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中国诞生以来,上海为国家财政奉献了数千亿元的巨资。可进入80年代,上海的地位滑落了,和南方沿海一些率先开放的城市相比,上海前进的步伐迟缓了。上海要重塑中心城市的地位,要继续为国家挑重担,一定要有大措施,要有大动作,要寻找新的生长点。1984年,上海第一次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1987年又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可行性研究。1988年5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和市长朱镕基,与100多名中外专家一起,举行“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江泽民在会上说:“上海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解放30多年来,我们重视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来不及相应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以至削弱了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外对内枢纽的功能。这种状况当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的话,道出了上海人民的心声。
  时机成熟了。继邓小平之后,陈云、李先念等老同志也发表了开发浦东的重要意见。中南海加快决策进程。
  1990年3月底、4月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上海就浦东开发问题做了10天调研。4月1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听取姚依林汇报,对浦东开发开放中的若干问题逐个研究。4月12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方案。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是我们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我们欢迎外国的企业家以及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参加浦东的开发,我们将为此提供优惠的合作条件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
  开发开放浦东的帷幕由此拉开。
  此后,邓小平1991年在上海过春节和1992年南巡,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深思熟虑。他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国外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和第三代领导的高瞻远瞩,最终形成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内外激起巨大反响。上海沸腾了。几十万建设者开进浦东,架桥筑路,建厂造楼,浦东、浦西联动,黄浦江两岸向全国、全世界敞开了大门。长江欢跃了。全流域9省市和沿江几十个城市不约而同地喊出一个声音:抓住机遇,呼应和参与浦东开发,主动接受“龙头”辐射,共同谋取长江经济带的繁荣和发展。全国振奋了,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纷纷进军浦东,建设对外交往的“窗口”和出海口,沿海、沿边、沿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更加生气勃勃。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们忘不了1993年12月13日,最后一次来到上海的89岁高龄的邓小平,走在高高的杨浦大桥上,眺望新建的大路、新建的立交桥,眺望浦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含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他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对中央正确领导和人民伟大创造力的由衷赞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