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构建文化网络 丰富精神生活 宁德百余农村宣教中心生机勃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巡礼②

  构建文化网络 丰富精神生活
  宁德百余农村宣教中心生机勃勃
  本报福州11月10日电 记者江宝章报道:每当满天星光闪烁的时候,福建省宁德市七都镇黄厝村村民林康吉都习惯地来到村口的镇宣传教育中心图书室,阅读报纸杂志,翻看有关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自从家里10多亩龙眼树从不结果到结果后,他对这里有了特殊的感情。
  漳湾镇南埕村的陈庆彬也是村宣教站的常客。除了农业科技知识,他还关心各种时事政治。问他今年粮食收购有什么新政策?“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不得打白条,不得在现场征收乡统筹和村提留。”他说,“这是从报刊上看到的”。
  10月中旬,记者在福建宁德地区采访,深感遍布山村的宣传教育中心(站)正成为传播文明的精神血脉。
  1991年,宁德地委宣传部针对农村宣传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零散、人少、力量弱,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强的对政策、知识、信息、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出“加强农村宣传阵地系统工程建设”的思路。他们从阵地建设入手,在乡镇设立宣传教育中心(村设宣教站),使之成为党在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几年来,他们从最简易的黑板报起步,在全区农村陆续办起并推广了有线广播站、镇村史教育室、农民图书馆(室)、科技宣传服务站等宣传教育设施,形成了互为配套的农村宣传文化网络。
  黑板报有针对性地发布一些“时政要闻”、“普法宣传”、“计生动态”、“科技兴农”、“市场行情”等信息,每半个月由县委宣传部出一期“母报”,供各村采用,被农民亲切地称为“乡村半月谈”;镇村史教育室以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变革、乡贤名流、经济成就、历任镇村干部政绩、发展远景规划等等;农民图书馆(室)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使广大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在宁德地区124个乡镇(含4个街道办事处)中,已建起了103个宣教中心,2147个行政村中建立了572个宣教站和121个文化站,农民图书馆(室)共588个。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宛如一片片绿洲,使宁德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呈现出蓬蓬勃勃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