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陈红山和哈德汗祖孙三代人的亲情,感染了周围许许多多的人们…… 三代亲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陈红山和哈德汗祖孙三代人的亲情,感染了周围许许多多的人们……
  三代亲情
  本报记者祝谦
  新疆兵团农八师142团和沙湾县安集海乡,一个汉族职工与一个哈萨克族农民家庭亲如一家、风雨同舟40多年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今年,这个讲述三代人亲情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军垦新城石河子的观众为之动容、为之落泪……
  故事得从农八师142团职工陈红山说起。
  1955年,年方26岁的陈红山,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只身来到142团13连。13连与沙湾县安集海乡顾家沟村相邻,连队农工与地方村民多有往来。1956年,连队派陈红山到地处天山深处的博尔通古草场放牧。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也在这里放牧的顾家沟村哈族牧民哈德汗。孤身一人的陈红山成了哈德汗家的常客,哈德汗一家以哈萨克人特有的真诚和热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款待陈红山。天长日久,陈红山学会了哈萨克语,学会了哈萨克人的生活习俗,也学会了一套过硬的牧羊本领。哈德汗一家6口人,由于孩子尚小,经济拮据,陈红山便把自己的军装、解放鞋送给了哈德汗家。生活上的相互接济,使陈红山与哈德汗一家相依为命、亲如家人。
  1975年,哈德汗夫妇相继撒手人寰,留下4个未成年的孩子。陈红山闻讯悲痛万分,料理完哈德汗夫妇的后事,又主动担负起抚养这4个孩子的责任。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每月微薄工资的一大半,用于4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白天他在连队劳动,下班后便来到哈德汗家,洗衣做饭,又当爹,又当娘。在陈红山的悉心照料下,4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
  转眼10年,到了1984年,陈红山因身体欠佳提前退休了。无儿无女的陈红山并没有回上海,而是在连队定居下来。他舍不得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兵团农场,舍不得离开相依为命的哈德汗的4个儿女。这时,哈德汗的4个儿女已相继成家立业了,当他们得知陈红山退休的消息,便争着请陈红山到自己家安度晚年。陈红山按汉族传统,来到了哈德汗的长子卡尔巴提家。卡尔巴提夫妇待陈红山如亲生父亲,女儿古丽更是天天围在陈红山膝前“爷爷、爷爷”地叫个不停。其他三个弟妹也常到卡尔巴提家来看望陈红山。陈红山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哈萨克族的大家庭之中。
  一次,陈红山高烧不退,突然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抽搐,已经处于半休克状态。卡尔巴提急忙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医生诊断后,说陈红山咽喉中有痰,必须马上排除,否则病人就有生命危险。村诊所没有吸痰器,只能人工吸痰。卡尔巴提的女儿古丽毅然走到陈红山老人的床前,俯下身去,对着陈红山青紫的嘴唇,吸出了一口浓痰……陈红山得救了,脸上渐渐地现出了红晕,他伸出颤抖的手深情地抚着古丽的头,热泪流满脸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