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现代管理教育的成功探索——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现代管理教育的成功探索
  ——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本报记者 萧关根
  设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传出信息:国家有关部门已批准该院明年EMBA(在职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在北京招生。明年MBA(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计划招生130名,现报名人数已超过500,报考热情持续不减。另据介绍,今年入学的125名MBA新生中,来自重点大学的占73%。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正式签约的长期教育合作项目,是当前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中外合作高等管理教育机构,于1994年11月8日正式成立。
  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按照国际上商学院的办学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如何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高水平、大规模地培养中国高级管理人才。办学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开办两年半之后即超过了原定5年才实现的目标。现在,全院共有MBA学生250名,EMBA学员292名,参加短期培训课程的学员1997年有2000名,1998年达到2500名。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列昂·布里坦在考察学院时赞誉它为“高质量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旗舰项目。”
  作为中国唯一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的中外合作教育机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如何发展现代管理教育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探索之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校“不出国也能留学”。学院与美国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英国伦敦商学院、法国INSEAD商学院等多所国际一流商学院在聘请教授、交换学生、学术及管理交流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学院95%的教授都是欧、美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和专家。名列世界前10位的著名商学院都有教授在这里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探索之二: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办学机制。在项目酝酿过程中,中欧双方有关负责人对项目的可行性作了正确的分析,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要培养国际化、高层次的经营和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致力于实现管理人才本地化,进一步改善上海乃至全国的投资环境;三是通过吸收国外资金、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教育的经验,促进中国管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学院开展的MBA、EMBA和短期培训三项主要教学活动,是参照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模式设立的。每项教学活动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教授既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都有相当了解和认识。其中一些人还为中国企业和政府部门做过决策咨询工作。
  短期培训是最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学员逐年成倍增长,到今年年底,培训总数可达6600多人。短期培训是为中国经理人以及在中国或海外工作的外籍经理人开设的。主要特点是市场需要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教学形式也不拘一格。时间视培训内容而定。
  探索之三:将造就成功企业家这一培养目标贯穿MBA的教学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区别于其他管理学院的地方。学院从招生环节起就严格要求,不仅重视考生入学考试的笔试成绩,还特别注重通过考生社会背景的全面考察,以及面试来评价考生是否具有成功的潜力;今年,学院与浦东发展银行签署了助学贷款协议,使那些优秀考生不因经济原因而动摇报考的决心。这种做法在我国MBA教育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学院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特别注重联系国际化、市场化商战的实际以及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情况,采用案例教学、学员参与实践项目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和实际技能。学院为学员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为他们创造多方面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MBA毕业生中已有一批人进入20多家著名国有企业和外国公司工作,不少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学院的EMBA学员毕业后,则更是如虎添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