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三峡历史文化之谜正在解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3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三峡历史文化之谜正在解开
  王军
  长江三峡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也被提到日程。
  在统一部署下,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近三十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从1994年开始,进峡开展文物的调查、勘探、测量和试掘。
  据统计,三峡工程库区共发现文物点一千多处,其中地面文物三四百处,包括各种古代建筑、石刻造像、桥梁等;地下文物七八百处,埋藏总量可达二千余万平方米,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墓群)。
  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峡,是中国南北方文化长期碰撞和交融的地区,又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咽喉之地。三峡工程库区文物遗存的分布状况及其所包蕴的历史,在这次大规模考古调查之前一直锁在重重迷雾之中。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俞伟超说,三峡工程淹没水线以下的地区,可考历史至少已上溯到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并由此顺延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有至今仍是一大历史之谜的古代巴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这里遗存的文物古迹,经初步勘察与发掘,已有不少惊人发现。在三峡工程分阶段水位上扬之前,能否对库区文物进行系统的发掘、保护和研究,事关中华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能否填补辉煌的新篇章。
  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发现
  俞伟超说,三峡地区过去从未找到确切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因此,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个空白。在这里曾找到过巫山古猿的化石,但人类化石始终未能发现。有人甚至怀疑三峡地区到底有没有旧石器人类文化。
  此次进峡考古,对这个怀疑做出了回答。在短短一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竟多达五十余处,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令人吃惊。这些首次发现的遗址属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初至旧石器时代末期。更令科研人员激动的是,已发现的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南方与北方的石器制造工艺截然不同,而在三峡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的石器制造工艺正好是介于南北之间的过渡形态。这充分说明了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南北文明就在三峡地区碰撞交融。这个发现为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过渡,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有助于展开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南北差异及其过渡情况的研究。
  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瞿塘峡以西发现属于另一种文化序列的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在三峡地区已发现的总共七十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尤为珍贵。考古工作者在初步研究中发现这三处遗址与瞿塘峡以东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虽同属长江流域,但两者之间的陶器制造工艺和生活习惯却迥然不同。俞伟超风趣地比喻道:“就跟一个穿中装,一个着西服一样。”
  解开千古巴人之谜
  四川有巴蜀之称是因为古代有巴和蜀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过去对巴人的了解只能更多地从有限的古代文献记载中获知。巴文化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是当前中国史学界的一大谜团。
  俞伟超对记者说,此次有关巴人的考古发掘,最令人振奋的是找到了双堰塘、李家坝、 井沟三处巴人的中心遗址。中心遗址与一般遗址的价值差别极大,找到了中心遗址,就能对巴人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千古巴人之谜可望解开。
  神秘的楚故陵
  《水经注》记载,在云阳故陵有六个楚王大墓。过去文物工作者曾对此说进行过实地考察,均空手而归。《水经注》的这一记载是否属实?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决定赴云阳,在淹没之前对其进行最后一次调查。
  几经查访,考古人员在长江岸边,发现一个高二三十米、下部围着积岩的大土堆。这会不会是《水经注》所言的楚王大墓?规划组约请科研部门进行系统的物探调查,得出结论:土堆之下是一个大墓!
  这无疑印证了《水经注》的记载!考古工作者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准备在这一地区再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希望能够找到《水经注》所载的其余五个楚国大墓。
  俞伟超在向记者谈及这个尚待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的楚国大墓时说,如是墓葬,它可能不会是楚王的陵墓,因为这时期的楚王应葬于今湖北的江陵(过去楚国的都城)地区。该墓极有可能是被楚王册封的贵族或官员的墓葬。发掘后极有可能成为我国现发掘的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此次进峡,考古人员还在忠县、万县、云阳一带发现了许多楚墓葬,已可明确楚文化向西分布的界限在忠县至万县一带。
  地下的“中国通史”
  1994年12月三峡工程开工前夕,在大坝坝址——宜昌中堡岛发生了令人难忘的一幕:在为大坝施工做前期准备的车水马龙中,忙碌着数十名考古工作者的身影。经过夜以继日的发掘,一大批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文化遗存和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存从沉积多年的泥土中凸现出来……专家们惊叹,这简直是一部埋藏在地下的“中国通史”!
  在三峡工程库区,有《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十多个县城,还有唐代的十多个县城。此次考古发掘,已完全可以确认的汉城遗址有两处,一是云阳县境内的汉代朐忍县遗址;二是万县境内的汉代南浦县遗址。据考察,这些古县城在当时至少有几千或上万人居住,而且经历了若干个朝代。
  此次考古还找到了三百多处古墓群,主要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还有少数宋、明、清时期的。每一个墓群内的墓葬均成百上千。
  绝无仅有的水下奇观
  据史书记载,长江共有五处枯水题刻,由西向东顺江而下。长江最著名的枯水题刻是涪陵的白鹤梁,这是三峡地区目前唯一已被认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枯水题刻有自唐以来黄庭坚、王世贞、李渲等历代名家题字一百七十余段,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长江历史上最早的枯水题刻是重庆的灵石,始刻于东汉初年。灵石在清末民初还露出过江面,但此后就一直深藏水中。此次考古,科研人员进一步确定了莲花石、白鹤梁、龙床石、龙脊石四处枯水题刻,灵石的具体位置则将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十多米深的水下等待探明。俞伟超略显遗憾地说,由于码头船舶交通繁忙,可供科研人员潜水作业的时间十分有限,对灵石的进一步的了解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
  为什么长江会有如此独特的枯水题刻?俞伟超说,这是由于长江历史上多发洪水,但如遇到冬季水枯则兆示着来年无大的水患。因此,每逢长江冬季枯水,便总有文人墨客满怀兴致地在江边或江中的岩石上题刻,庆贺丰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长江著名的枯水题刻。为什么长江的枯水题刻依照年代的推移,由西向东分布?俞伟超说,这是由于近两千年来,长江的水位不断上涨,上游的枯水题刻很难露出水面,于是枯水题刻就向下游发展。
  三峡地区不唯有藏于地下的文物宝库,还有大量辉煌的地上古建筑和雕刻。如库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是位于忠县的汉代无铭阙和丁房阙。无铭阙因无字而得此名,丁房阙刻有铭文,为一墓阙。这两处汉阙重檐结构的特点,在目前国内已找到的不足三十处汉阙中,极为难得。
  俞伟超表示,在国家有力的组织协调下,文物工作者有信心做好三峡库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随着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准实施,定将有更为惊人的发现。三峡古文明的辉煌,世界将为之动容。
  刻于元代的重庆弹子石大佛
  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末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