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移风易俗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07
第3版()
专栏:

移风易俗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北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吴晗
中国人民的伟大首都——北京,在解放前,虽然也曾被称为“文化故都”,但是劳动人民并没有享受文化生活的权利。历来反动统治阶级一贯漠视人民的健康,城市卫生条件非常落后,仅有的一些下水道、自来水等现代化的城市卫生设施,以至有限的几条沥青马路,几乎全部集中在反动统治阶级及富豪们的居住地区,为他们少数人服务。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地区则极其少有,或者根本没有。
例如:西城的二龙路。在日本占领时期,这条路原来叫做二龙坑,和南城的龙须沟一样脏得出名。到处都是坑洼,地势又低,下了雨,四周的雨水就都流到这儿,水漫到屋里有半尺深;路旁有一条明沟,人们都往里面扔死猫、死耗子,倒屎、倒尿,真是臭气冲天。夏天,蚊子叮得人混身红肿,苍蝇闹得人头晕脑胀。因为没有下水道,人们就往街上泼脏水,到了冬天,路面上结了一层冰,谁要不留神就滑一交。国民党反动派来接收了,他们下了个“大决心”,把二龙坑改名叫二龙路,口口声声要人讲卫生,收捐加税,却看不见修马路的人影。不久以后,此地变成了垃圾堆,垃圾堆得有一丈多高,像一座山,人们管它叫二龙山,下雨天就叫成了二龙河。直到解放后,才由市人民政府把这条路修成了沥青马路,安装了下水道,盖上了楼房,二龙路才真正被叫做二龙路了。
上面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解放前,在全市有很多地方,都是垃圾成山,臭水污泥泛滥各处,很多明沟、苇塘和洼地,大量地发散着臭气,孳生着蚊子、苍蝇和细菌。广大劳动人民长期痛苦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污秽的环境里,卫生条件极差。同时,在旧社会,广大的劳动人民既然忍受着贫困和饥饿,生活在痛苦的深渊里,又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很缺乏科学卫生的知识和习惯,根本谈不上如何讲究卫生。“文化故都”的文化,对劳动人民来说是很少很少的,人们痛恨这样的现象,不满意这样的环境。
解放以来,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了“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中央服务”的城市建设方针,大力进行了城市卫生设施的改造和新建工作,疏浚了河湖,新建了不少上、下水道和马路,胡同的土路也整修了。卫生行政部门历年来都开展了卫生防疫运动,因此首都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要根本改变这种面貌,真正做到移风易俗,使人人讲究清洁卫生,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全市范围的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不可能的。
一九五二年三月,北京人民响应了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的伟大号召,在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细菌战的怒潮中,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大规模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发挥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范围的广泛和深入,获得成绩之大,在首都卫生工作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展开以后,在一九五二年中,市人民政府一面继续疏浚龙须沟下游,改明沟为暗沟;掏挖了陶然亭和龙潭的苇塘洼地,填垫了城、厢的死水潭,消灭了蚊蝇孳生的大本营。同时,连续发动群众进行了三次相当普遍彻底的清洁大扫除工作,家家户户清除了多年来遗留下来的垃圾和秽土,其中有东单区苏州胡同“徐状元府”积存四十年的尘埃秽土,有故宫非游览区包括从明朝就积留下来的、总量达十一万五千余公方的远年垃圾。
许多劳动人民聚居的大杂院,如前门区的万佛寺大院、东单区的法华寺大院等,长期污秽不堪,居民得病的很多,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卫生知识水平,加强了住户之间的团结,保持了经常的清洁扫除工作,现在,已成为卫生模范大院了。
人民群众还进行了扑灭老鼠、苍蝇、蚊子、臭虫、跳蚤和虱子的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一九五二年,全市即捕了一百八十五万多只老鼠,群众创造和仿制了六十多种捕鼠工具。
几年来,每逢夏秋季节,首都人民就掀起了扑灭蚊子、苍蝇的热潮,大家都知道做好翻盆倒罐、堵塞树洞、清除积水和环境清洁的工作,是防止蚊子、苍蝇孳生的重要方法。群众还创造了数十种扑灭蚊、蝇的方法。目前扑打蚊蝇的习惯,已在人民群众中逐步养成,全市不少地区已经做到“室内无蚊蝇、院内无孑孓、厕所无蛆蛹”了。
饮食行业的职工重视了个人卫生和饮食品卫生,了解到这是关系到广大人民健康的事情。大多数职工自动换上了白色工作服,都能够对食具进行消毒,保持食品的清洁,基本上克服了“井里的蛤蟆、酱里的蛆,免不了”等不讲卫生的落后思想。例如著名的天桥市场,是一个为城乡劳动人民最喜欢游逛的、小食摊最多的场所,从前,这些小食摊很不清洁,最易传染疾病,现在从春夏到秋冬,无论是馄饨摊、豆汁摊、切糕摊、爆肚摊等,没有一个小食摊没有玻璃罩、纱罩;小餐桌、食具也都是干干净净的,这些小摊贩还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一般饮食店铺和鱼肉市场并建立了行业卫生组织,实行了民主管理,经常进行卫生检查。
街道居民执行了经常的保持清洁制度——地段责任制,在长期的教育和坚持下,“洒扫庭除”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许多居民把做好卫生工作订为爱国公约的重要内容,这些办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并巩固了它的成果。
这几年来,北京的爱国卫生运动,根据本市广大劳动人民在卫生防疫方面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了生产的需要,有效地减少了疾病的流行,增进了人民的健康,从而保护了劳动力。
在工厂和矿山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改变了这些地区环境卫生的面貌,提高了工人群众的健康水平,疾病减少了,出勤率提高了,从而保证了生产建设事业的正常进行。
建筑工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后,降低了工人的发病率,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热情,有些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得较好的建筑工地,工人出勤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所有这些,对首都艰巨的建筑工程任务得以胜利地超额地完成,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
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学校内部进行了爱国卫生运动,大多数人由于能够讲究卫生,身体健康的情况已有所提高。
在郊区农村,结合积肥、施肥等农业生产工作,卫生状况也有了改变。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爱国卫生运动的展开,人民群众的疾病减少了,城市人口的死亡率也逐步降低了:一九五一年的人口死亡率是千分之十二点七四,一九五三年已降低到千分之九点三一。解放前婴儿死亡率在千分之一百以上,一九五一年降低为千分之八十六点六,一九五三年更降为千分之五十九点三。
通过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普遍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卫生知识水平,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民的旧的风俗习惯。“老鼠是财神”、“不到腊月不扫房”、“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等迷信落后的思想,已经基本上得到清除。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已形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新道德新风气。
首都清洁卫生的新面貌,不仅首都人民群众感觉高兴,也使各地区来京的人民群众感觉高兴。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民民主制度无比的优越性,证明了解放了的中国人民,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发挥勤劳、勇敢和智慧,以极高的速度,来建设和改造自己的国家。
两年多以来,首都人民都深刻体会到做好爱国卫生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时期的艰巨的任务。大家都知道搞好卫生,减少疾病,增强体魄,是提高生产、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北京人民充满着胜利的信心,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旗帜下,决不满足于过去初步的成就,要把爱国卫生运动的水平更加提高一步,为加强人民卫生事业的建设,为争取我们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