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人有至诚乃有道——鲁慕迅艺术评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3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人有至诚乃有道
  ——鲁慕迅艺术评析
  周韶华
  艺术创造的奥妙,尤其是山水花鸟画创造,其关键是在创作主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中,去取类托喻人与自然的那些相似相通的元素,以一种拟喻性的特殊方式呈现出来。这是我多年对慕迅、对我自己的艺术经验的一个总结。
  我与慕迅兄从1949年同学到同事相处已四十九年,占了人生的一大半时间。扼要地说,他在艺术上的虔诚与执著,主要表现在恒守造化与心源同根,神与物同游,意和象同构默契,相似联想,物我互动,心物缘情,精神和自然同构对应。他的全部艺术生涯,全身心地聚集在这个指向下做文章,寂寞求道,至诚至精,去把握中华艺术精神中的那些最有人文价值意蕴的内核。
  他的成功之作,如《冰肌玉骨雪精神》、《大地壮歌》、《绿杨堤外水云乡》、《鸡冠花》、《春溪》、《高秋图》、《春去春来》和《芍药新芽》等,运用拟喻联想的手法,取类托喻,属于拟喻性的特殊表现。他把一些抽象精神,拟物化、人格化,在精神与物象的类似点上进行接合比附,通过特选的物象以物拟人,以人度物,连类托物,象物形容,表现与之相似相近的心境和意念精神。这种喻意象征表现,饱含着人文精神内涵,包容着他的学识和综合性的艺术修养。
  艺术家的真自由,不仅是心地清净,对自然与人的必然的认识与把握,并且又能得心应手地自由表现。慕迅兄的艺术当属于这种自由人格与自由精神表现的追逐者。他以童心亲近自然,“道法自然”,注重有生命意蕴的自然生态结构,故能物与情会,由内在需要到性灵所钟,感物咏志,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浑然一体,以畅神畅气为快,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本体追求。
  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的高度成熟,除了要涵浸古今文化,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因为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不仅使我们能获得充分的创造自由,而且它本身也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载体和审美对象。
  鲁慕迅创造的笔墨色彩,完全是为了适应抒发他的内心情感需要和表现自己审美情趣需要,在形式构成、造型结构以及墨彩组合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的新格局,在花鸟画领域打破了前人的窠臼。在锤炼艺术语言上不拘泥于枝节而去逼近化境,所谓“得鱼忘筌”、“忘形得意”、“忘声而后能言,忘笔而后能书”,在造型上有的打破自然生态结构重新组合,有的吸取现代构成手法,在色墨混合运用上自创新法,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绿杨堤外水云乡(中国画) 鲁慕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