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一个闻名欧洲的中国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5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个闻名欧洲的中国人
  王彦芬
  张充仁这个名字,在中国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在欧洲几乎是家喻户晓。据法国文化部估计,在世界法语国家中,知道张充仁这个名字的大约有10亿人。今年10月8日,这位91岁的中国雕塑家和画家在巴黎近郊寓所悄然去世。消息传出,法国传媒纷纷介绍他的传奇人生。
  张充仁是随着一部脍炙人口的系列连环画《丁丁历险记》走向世界的。它的作者是比利时连环画先驱埃尔杰,全长23册,被译成50多种语言,世界总销量约1.54亿册,曾经“陪伴过欧洲几代人的童年”。戴高乐将军在睥睨群雄的全盛时期有句名言:“要说在民众心目中的声望,我只有一个对手,就是埃尔杰。”而埃尔杰在生前常对人说,是张充仁抹去了他眼前的迷雾,使他认识了真正的中国文化,创作出了震撼西方的有关中国的章节,在扭转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上起过重要作用。
  张充仁1907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天主教徒家庭,祖父和父亲均以木雕为业。他是三代单传,4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他自幼喜欢绘画,中学时,他的人像画被选挂在教堂里。这期间,他以教对方中文为条件,跟一位教士学习法语。中学毕业后,他开始学摄影和绘画。后来,在电影制片厂当过编辑和布景师。1931年,他利用“庚子赔款”出国留学,以优异成绩考进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油画系。
  1932年,埃尔杰对已经畅销的《丁丁历险记》又产生了新想法:“丁丁”已去过苏联、非洲和南美洲。他想要他再去中国历险,但苦于对中国一无所知。1934年,经人介绍,年轻画家埃尔杰结识了27岁的张充仁,两人一下子成了相见恨晚的朋友。他把张充仁接到家里,一连几个星期听他讲述中国:从历史、哲学到文学、艺术。张充仁还教会了他中国水彩画。埃尔杰说,在这之前,他和几乎所有的欧洲人一样,很不了解现实的中国,似乎中国人依然拖着长辫子,吃燕窝,生了女孩儿扔进河里……
  在张充仁的启发与合作下,埃尔杰在《丁丁历险记》系列中增添了关于中国的专集《蓝莲花》,其中的主人公“张”是丁丁的好朋友。当时正值中日战争,“张”是个谦虚而勇敢的中国人,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的尊严。画面上所有的中国字如“打倒日本!”“打倒帝国主义!”等都是张充仁的手笔。《蓝莲花》不仅是西方读者认识现代中国的窗口,更是揭发日军侵华罪行、争取国际社会声援的呐喊。它反映了历史的真相:是日本在1931年制造了柳条沟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一些有良知的西方记者读过这本连环画后,顿感自己对中日战争的报道只是日方的一面之词。日本驻布鲁塞尔代办还为此向比利时政府提出过严重抗议。当时,比利时的一个将军特地找过埃尔杰,警告他说:“你这不是给孩子们讲故事,而完全是在谈论东亚问题!”
  张充仁本来是学油画的,为什么又会成为雕塑家呢?1932年,皇家美术学院展览学生的作品时,比利时著名雕塑家隆波在张充仁的作品前凝视良久,突然对他说:“你学雕塑吧,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雕塑家!”后来,张充仁果然成了雕塑系出类拔萃的学生。他1934年毕业时获得了多项荣誉:人类雕塑第一名,雕塑构图第一名,布鲁塞尔市政府金质奖章,尤其是他获得了比利时国王阿尔贝奖学金,因此在皇家学院享有一间个人创作室。但是,校方不久对他说,阿尔贝奖学金只能授予本国籍的年轻艺术家,要他设法补救,暗示他加入比利时国籍。他拒绝了。他说:“我是来寻求艺术的,不是来追求金钱的。我是中国人,现在国家有难,我要马上回去。这份奖学金可让给第二名。”1935年,他周游英、法、德、奥诸国后回到上海。从这个时候起,他的艺术生命开始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而沉浮。
  回国之后,他结婚成家,成了4个孩子的父亲。他在上海创建了一所绘画及雕塑艺术学校,在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这竟成了他“散布西方资本主义毒素”的罪证。他顶着反动权威的帽子住过牛棚,干过农活,在工厂捡过铁钉……直到改革开放前夕,他的名誉才得到恢复,重新回到上海美术学院的领导岗位。
  自从布鲁塞尔车站一别,一连几十年,埃尔杰一直在寻找张充仁的下落。为表达思念之情,他又创作了一集以中国为背景的连环画《丁丁在西藏》,让丁丁在西藏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好友“张”。在实际生活中,埃尔杰走访过布鲁塞尔的所有中餐馆,询问过他认识的所有中国人。1974年,他终于从一家中餐馆主人那里得知了张充仁的地址。后来,在几位外交官和包括韩素音女士在内的许多著名人士的协助下,埃尔杰让丁丁在西藏山洞里找到“张”的梦才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两位好友终于重逢。埃尔杰把张充仁接回比利时的那天,云集机场的记者和当事人一样激动,简直像过节一样。当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友满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全场人都动了情,欧洲的许多电视观众也分享了他们重逢的快乐。国王博杜安亲自设宴款待他,称他为“学兄”,王后亲自到寓所探望张充仁。印刷厂日夜不停地再版印刷《蓝莲花》。还有的欧洲人带着孩子从老远赶到比利时,以便亲眼看看真的“张”。直到这时,张充仁才第一次知道,由于《蓝莲花》和埃尔杰因思念他而作的《丁丁在西藏》,他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成为闻名欧洲的中国人了。
  1983年,埃尔杰与世长辞。次年张充仁应法国文化部邀请来法国讲学,并潜心于雕塑创作。80年代,他为3位名人雕塑了半身像,他们是法国现代音乐家弗朗西斯·普朗克、张的好友埃尔杰和法国总统密特朗。1994年,他应法国华商陈氏兄弟公司之邀,创作了邓小平的半身雕像。1987年夏,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发生火灾,张充仁在巴黎华侨俱乐部挥笔义卖,将所得捐给灾区人民。据旅居法国的陈湃先生的悼念文章说,在去年底的一次宴会上,精神矍铄的张老先生高兴地告诉大家,他准备回上海定居,大有“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兴奋。没想到,在愿望即将实现之时,他却谢世于异国他乡。遵照他关于丧事从简的遗嘱,10月12日,在他旅居的诺让—马尔纳市的小教堂,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葬礼。参加者有张充仁的家人、生前好友、中国驻法使馆代表,以及当地市政府官员等近百人。
  张充仁静静地走了。但是,张充仁和他的朋友埃尔杰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这两位异国朋友的友谊永远成为人间的美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