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天然气市场呼唤大手笔——对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6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然气市场呼唤大手笔
  ——对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思考
  本报记者 刘国胜
  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不得不仍靠“燃煤”过日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大量烟尘与有害气体排入大气,世界十大污染严重城市中,我国占了5个,中国人深受大气污染之苦。
  使用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潮流,“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个转换过程,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的天然气储量不算少。“八五”期间实行“油气并举”,结果5年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308亿立方米,相当于前40年探明储量的总和。据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我们有3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量,预测可采储量8万亿立方米至1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只有5.89%,勘探潜力还很大。
  然而,我国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却陷入尴尬局面。天然气不便储存,资源一旦开发就要相对连续消费,资源与市场必须紧密衔接,互为保障。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对天然气的急切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放手开发西部的天然气资源。
  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很显然,必须首先找出阻碍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症结。
  国际经验表明,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规律,是以市场需求驱动资源开发,产气、输气、用气各个环节必须同步运作。没有足够的用户保证,气田不能启动与开发;而用户一旦用上天然气,必须得到长期可靠的气源保证。上中下游具有十分严密的相互依赖性和制约性,这是天然气不同于煤、油及其他能源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的天然气工业,恰恰有悖于这个规律,造成已探明的7000多亿立方米可采天然气处于“休眠”状态。
  我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目前主要的消费市场又在东部。要解决人们提出的“西气东输”则必须建设大型长途输气管道。一次建成全国天然气管网,建设资金和现实市场都面临困难。天然气开发利用是一项上下游一体化、跨地区、跨行业的系统工程。资源是基础,用户是根本,管网是手段,储备是保证。有人说,目前阻碍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金需求问题、天然气价格问题以及天然气管理体制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加快调整我国现有低效能源结构。这种看法,不无道理。
  据记者对全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川渝地区调查,发现四川盆地内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已超过了当地实际需求,预计到2000年将剩余20多亿立方米,四川石油管理局正在为寻求和拓展天然气市场而发愁。那里已建成了天然气环状输气干线,可用于川、滇、贵的工业及民用。然而即使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气资源、川东大气田就在家门口的重庆市区,用气量居然呈下降趋势,一些用户开始改用气为烧煤,四川维尼纶厂已有一半以上燃料改气为煤,市内一些有名的大饭店也把气锅炉改为煤锅炉。
  人们一般认为,重庆市天然气市场萎缩的原因是价格偏高,因为老用户感到使用天然气不合算,不得已只好放弃清洁安全的天然气而改为用煤。而一些新用户本打算使用天然气,却又望着昂贵的初装费用而却步。价格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过去气价较低,现在逐步调高。由于受利益驱动,无论石油部门还是地方,中间环节都比较多,更使现有价格升高,用户难以承受。
  而价格问题的背后,恰好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买卖双方必须互利。制约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症结主要在于市场,更在于我们的观念。买卖双方都想得利,又都各揣心腹事,这样的生意无法成功,其结果是双方都受损失。
  建国几十年,上游已为天然气投入数百亿元,如果勘而不用,正像有人所说,犹如一锅水烧到90摄氏度就不管了,其实再加一把柴就可以让水沸腾,而这关键的一把柴,如今必须通过市场来完成。
  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呼唤大手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只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探索灵活的运作机制,主动开拓市场。必须脚踏实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地域经济的积极性,以用户为根本,上中下游联合经营,互相参股,效益共享,风险共担。
  人们期待着,期待早日气贯神州,荡涤污烟浊气,造福万户千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