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井黄双灌”话丰收——访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和西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6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井黄双灌”话丰收
  ——访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和西乡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出呼和浩特西行近300公里,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和西乡展现在眼前。
  “这就是我们的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近两年,全乡投入500多万元,开挖疏浚渠道246公里,新建排灌站1座,各类水工建筑物550座,新打机电井100多眼,架设农电线路37公里,修建道路100多公里,营造防护林130多公顷,硬是把过去七高八低的盐碱滩,变成了平展展的米粮川。”说这话时,中和西乡乡长陈挨兵声音洪亮,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和自豪。
  顺着项目区平坦的田间砂石路,来到一块责任田头。田里的覆膜甜菜满眼翠绿,望风而长。并肩为甜菜锄草的高福锁、周晓梅夫妇说:“国家支持农业综合开发,旗、乡两级一抓到底,咱农民致富有了可靠的根底,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高福锁夫妇是乡里红海村农民,全家4口人,共有25亩责任田,其中9亩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别看亩数不多,可收入和其余地上的不相上下呢。”周晓梅喜滋滋地说。今年,他们精心安排了这9亩地的种植结构,种了5亩小麦,玉米、甜菜各2亩。因为土地平整、井渠电配套,大丰收“已是看在眼里的事了”。
  相隔不远是另一番景象:大面积的枸杞长得葱葱茏茏,2米多高的枝干上捧出密密麻麻的杞果。40岁的宿亥村农民高峰正专心致志地为他的“摇钱树”剪枝。他家4口人,分到20多亩责任田,种了3亩多枸杞。去年,仅此一项就收入6000多元。“今年的枸杞收入怎么也得比去年多一两千块。”高峰很有把握地说。
  90年代前,中和西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由于常年引黄河水深浇漫灌,而排水不畅,致使耕地极度盐碱化。辛苦一年,人均收入还不足200元。80年代末,乡党委、乡政府提出“打出井水,排出碱水,建起扬水,实现井、黄双灌”的改土治碱治水方针,乡政府每眼井给予1000元投资。几年间,组织群众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特别是从1996年开始,乡里对2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以沟、渠、路、林、田、桥、涵、闸、井、电为内容的彻底改造,建成标准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2万亩。
  如今,在中和西大地上,田成方,林成网,渠成系,路相通。全乡以粮为主、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97年,全乡粮食亩产由90年代前的不足百公斤,一跃上到450多公斤;总产量由350多万公斤增至近1000万公斤;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占到40%以上;乡财政收入从无到有,达到80多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上升到2285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