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波导的冲击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波导的冲击波
  刘林静 贾西平
  最近,我国最大的寻呼机研制基地——浙江宁波波导公司传出一则喜讯:在国内今年500万台市场份额中,该公司争得了超百万台的份额。这就是说,在洋机一统天下的中国寻呼机市场中,他们一举夺回了近20%的领地,成为继美国摩托罗拉之后中国寻呼机市场的第二大占有者。波导,就像彩电业中的“长虹”、信息业中的“联想”一样,在振兴民族工业的进程中坚守着一块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阵地。
  波导何以挑战“洋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徐立华告诉我们:市场牵引、人才驱动,靠科技拓展产业发展,是他们取胜的秘诀。
  依靠科技,首先表现在产业发展上。波导组建之初,就以高科技开路。一方面,他们吸纳国内先进技术,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作指导,博采众长,很快形成自身科研优势;另一方面引进消化国外精良的设备使波导寻呼机跨越了传统的生产阶段,呈现出高技术、大规模、超常规的强劲势头。组建当年,波导寻呼机就填补了国内市场无国货的空白。次年,波导系列中文传呼机被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单位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它给广大用户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创信息分频道显示,首创4096屏公众信息实施接收功能。接着又推出了集中文传呼、股票即时信息、公众信息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总容量可达1.6万个汉字的中文机,价格尚不到国外的60%,投放市场后,立即震动了洋货一统天下的寻呼机市场。
  波导公司的决策者很清楚,必须抓住“市场牵引、人才驱动”这个牛鼻子,围绕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做文章,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几年来,企业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改造了当今亚太地区一流的花园式全封闭生产基地,从美国、日本等地引进了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BP机全套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他们与航天工业总公司、清华大学等合作,在重庆、武汉、宁波和公司本部建起4个研究所,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开发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他们坚持手中做着一个、眼睛盯上一个、脑子想着一个的快速开发思路。
  依靠科技进步最终体现在波导的人才机制上。企业建立新型的科技管理和人才吸纳机制。通过“引进、联合、重组”三种模式,广招人才;通过“物质、精神、情感”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企业在加强内培外引的同时,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宁波大学等单位合资合作培养人才。与此同时,他们还兼并重组一些自身难以为继的科研机构作为企业的科研阵地。重庆航天高科技开发公司,由于资金不足,造成人才过剩和精良设备闲置。经过双方论证考察和反复协商,他们组成了“重庆航天波导通信工程研究所”。企业通过依靠大学的人才、环境、科研实力、信息等优势,培训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获得与公司发展相关的前瞻性信息。而科研单位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研经费不足,避免了可能造成的人才流失现象的出现。科研人员围绕企业的产业市场,开展多元化研发项目,公司与其订好项目任务书,对项目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案、时间过程、费用预算以及项目完成后的奖励均有明确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查,及时获得各种反馈信息,以保证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企业在形成以寻呼机为主导,以多元化产品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新格局的同时,大力提倡创新。企业规定,科技人员每开发出一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奖励5万—1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年按产品销售利润的3%—5%奖励,第二年1%—3%奖励。目前,波导2000员工平均年龄还不到26岁,其中有一大批有才华、有创新头脑的博士和硕士。继系列寻呼机之后,他们又开发出高速传呼发射机、数码像机、可视电话等产品,抢占了科研和市场两个制高点,为企业发展备足了后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