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6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大势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
  刘国光
  客观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下降趋势,虽然宏观调控的松动措施已出台不少,但还有个力度和时滞的问题。随着各项措施逐步到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趋势将会逐步稳下来,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出现回升。几个月来国务院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刺激需求的力度,现在看来已初见成效。一些预示经济周期运行的先行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存款、银行贷款和一些投资性产品,如钢材、水泥等都在回升,加上目前财政1000亿元和银行的1000亿元投入,对四季度和明年经济肯定会有推进。物价总水平的负增长是从去年10月以后才出现的。今年年初有人说,我们早就提出需求不足,现在才认识一致。指责抓晚了两年,即1996年初就应抓扩大内需。我认为1997年第四季度需求不足的问题才开始比较突出,此前还不能说是需求不足。如果两年前就需求不足,就不要搞什么“软着陆”了。这次“软着陆”成功,就是没有听这些“先见之明”。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些措施都是正确的,整个政策制定和实施,大体上是符合矛盾发展暴露过程和认识过程的规律的。
  科学看待8%增长目标
  今年内经济增长速度肯定要回升,但能否达到确保8%的目标?年初提出确保8%,有鼓舞信心和士气的重要政治含义,是很必要的。并且有个8%,各方面的安排也好办一些。但没料到今年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和内地洪灾这么严重。1—8月份,工业增长7.8%,由此推算GDP增长约为6.9%;三季度要达到8%,这不容易;而四季度GDP必须达到10%以上,全年才能达到8%,这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难度很大。我认为到了这个时候,不必过于追求8%。否则,一会助长虚假风气,促使下面虚报成绩。二会助长“大干快上”,出现过于集中的投资热。三会引发后年、大后年的过热。如果四季度达到10%,明年起点很高,后续影响怎么办?四是今年如有7.5%—8%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体面的。海外人士怀疑我们的8%有水分。美国《时代周刊》预测我们只有3%,这当然是瞎猜。但是今年以来一些实物指标(如发电量、能源、货运量等)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明显偏低,现在各省上报的数字综合起来高于8%,这些情况要研究核实。我主张现在在保8%上要注意灵活性。即使达不到,也没有关系,有两个重大不利因素国内外人士都看在眼里: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水灾。我还要强调,我国当前经济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效率和环境问题,而不是速度问题。
  启动经济要立足于中长期发展格局,注意历史经验
  我们已获得了“软着陆”的经验。现在是否通货紧缩?连续10个多月的物价下降,可以判断为轻度的通货紧缩了。我们也有治理紧缩的教训。上次经济周期谷底(1990年)GDP增长3.8%;1991年启动,达9.1%,上升了5个百分点;1992年又大上,达到14.2%,又上升了5个百分点,两年升幅这样大,结果出现过热。这次情况与过去有所不同。过去对扩张性政策,企业和消费者的反应都是很快跟进。这次由于机制原因和市场原因,企业投资需求和消费者购买需求的跟进,都不会如过去那样迅猛反应(经济学意义的“乘数”变小)。所以,GDP增速在今年预计7.5%—8%的基础上,明年达到8%—9%就很不错了。
  对明年增长有三种估计。第一种即上述的8%—9%。第二种估计是如果今年一定要确保8%,四季度就会达到10%,明年将会超过10%。第三种估计是明年国际经济大形势不好,出现严重紧缩,对我国经济影响更加严峻,这样明年增长可能达不到8%。显然,启动经济要考虑明年和更远。根据历史经验,我国经济增长率从低谷上升的持续时间平均为2.1年,下降时间平均为2.5年。启动后经济增长率上升没有超过3年的。原因就在于过去启动太快,幅度太大,“大上”必然导致“大下”。那么,这次启动,能否把上升时期延长一些(如4—5年),保持持续平稳增长?总之,启动经济不能只看到当前紧迫需要,而要着眼于较长时期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防止盲目大上、重复建设。否则带来物价猛涨,又会出现全力扑灭通胀之火的局面。所以,我很赞成现在实行扩大内需所持的既积极又谨慎的态度。最近财政部发言人讲,现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中长期适度从紧政策基础上进行的短期调整,这是很正确的。
  坚持物价基本稳定政策
  迄今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已持续了10个多月。价格下降影响生产者信心和消费者预期,反映了经济不够活跃,不利于启动经济。鉴于此有人提出:应实行轻度通货膨胀政策,让物价持续小幅(比如5%以内)上涨,来刺激经济增长。对此需要商榷。我认为价格政策还是要提基本稳定为好。高通货膨胀肯定不行。低通货膨胀好不好?首先要问什么是“低通胀”?前几年有人拿拉美和前苏联和东欧地区的高通胀做参照系,说我国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物价上涨是“低通胀”!即使把价格总水平上涨5%算是低通胀,但从现在的负2%到正5%,实际上将上涨7个百分点,幅度并不低。而且“低通胀”很容易滑向“高通胀”。我认为,通货膨胀不论高低都会使结构扭曲,不利于刺激技术进步,助长过度投机,加剧分配不公,不可取。
  当然,持续的物价下降即通货紧缩也不好,它易于使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看淡,失去信心。但从历史上看,一定的通货紧缩与经济发展并不总是矛盾的。19世纪70—90年代美国就出现过高经济增长和高通货紧缩并存的情况。价格下降对新兴产业和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不久前美国华尔街日报有一篇题为《通货紧缩没有什么可怕的》文章说:“通货紧缩也许会损害旧行业,因为它将迫使生产者降低价格以消除生产能力过剩现象,但却不会影响创新的技术领域,因为价格的下降将促进需求和技术的蓬勃发展。现在所面临的是主要由于供应过剩造成的通货紧缩,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起好作用的通货紧缩”。因此,不要认为价格总水平上涨是刺激增长促进进步的不二法门,价格总水平下降对经济发展也可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通胀和通缩这两者的弊端也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不赞成实行“轻度通货膨胀政策”的主张,而赞成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主张。“基本稳定”当然不是绝对不动,而是环绕一条合理的趋势线(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条件而异)上下微动。一旦出现持续上升的“通胀”或持续下降的“通缩”,就应启动微调措施予以调控。这样的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能够稳定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和信心,有利于刺激技术进步,杜绝过度投机,减缓分配扭曲,并为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应成为当前我国调控物价总水平的一项基本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要适时适度
  今年年中,中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得很及时,货币政策要配合财政政策,但没有提积极的货币政策。上半年人们就在议论,货币政策是否失灵了?财政政策启动内需更直接、快捷、有效。这种观点似乎有理,但不深入。说货币政策不灵的主要根据是对银行几次降息,企业反应不大。其实,以前经济过热时,不少企业对升息的反应也不大。这里面有一个企业机制和市场机制转换尚未到位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货币政策失灵了。货币信贷供应量的调节也不是只有调息一种手段,还有利息以外的多种手段。说银行过分“惜贷”,也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近几个月来,银行贷款、企业存款都在回升,特别是随着投资力度加大,基本建设投资贷款在很快回升。还有不少经济活动的刺激不能只靠财政,而应主要靠货币手段。所以货币政策也要积极运用。财政手段可能更快一些,但减税增支和发债总是与赤字的扩大相联系的。在国民经济中存在着闲置资源(包括资金、劳力、设备能力、物资材料等)的情况下,可以容忍赤字财政存在甚至扩大。比如目前储蓄大于投资,银行资金存大于贷。在此情况下,财政用发债方式向银行借1000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没有危险的。但是,社会闲置资源毕竟有限,随着经济扩张的进行,迟早资源瓶颈会出现。况且财政性扩张还要同时考虑信贷扩张的需要而不能挤掉后者。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有限度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适时适度,否则财政赤字会超过承受能力,引发通货膨胀。所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绝不等于接受时隐时现的“赤字无害”、“通胀有益”的论调。同这类观点严格划清界限,是必要的。
  关于产业结构问题
  最近为扩大内需而新增的2000亿元投资,限定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搞加工工业。这对防止重复建设、过剩能力和积压库存继续增加,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但在这2000亿元之外,加工工业还是要搞的。因为:第一,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技术改造,首先要对机电设备等装备工业进行技术改造,这些都与加工工业分不开。第二,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这也与加工工业分不开。如何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使之既能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要求,又能缓解城乡就业人口的压力,是当前经济启动和今后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对于促进技术改造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有不小的作用,现在中央对此很重视,但政策力度和落实还不够,还要继续强调。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著名经济学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