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纪念菲尔丁逝世二百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10-08
第3版()
专栏: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菲尔丁
——纪念菲尔丁逝世二百周年    
 萧乾
英国十八世纪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亨利·菲尔丁是世界和平理事会今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的国际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在二百年前的十月八日,客死在葡萄牙京城里斯本。本月下旬,中国作家协会将集会纪念。
在他活着的短短四十七年中间,他编写了二十几个剧本,办过四个刊物,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萧伯纳认为除去莎士比亚,菲尔丁是中世纪到十九世纪间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拜伦把他的小说比作“散文中的荷马”。两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为全世界广大群众所热爱,受到歌德、斯汤达、别林斯基和高尔基等伟大作家的热烈推崇,并且被马克思列为他生平最喜爱的读物之一。他是英国启蒙现实主义的一把火炬,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这一切,都是由于菲尔丁忠实于人生,严肃地对待他的创作事业。他的作品所以流传不朽,是因为它们写得真实,而这和他那热爱人民,嫉恶如仇的战斗的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一、战斗的一生
菲尔丁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夕,正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扩张它的声势,对内无情地剥削着本国劳动人民,对外积极掠夺殖民地的时期。他出生的时候(一七○七年),英国统治阶级为了和法兰西争夺欧洲的霸权,已经一连打了十年仗。他创作的主要时期(十八世纪中叶),正是英国在大陆上为了奥地利女王继位问题,在美洲和印度为了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不断地东征西讨。这些战争都使得英国老百姓贫困不堪,而金融资本家、工厂老板们则像雪球般越滚越富。
在这个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公道”自然是完全掌握在地主和资产阶级手里。当时英国监狱里关的囚犯人数比全欧洲的还要多,老百姓为饥寒所迫偷上五个先令就处死刑,而权贵豪门则公开贪污舞弊。新堡贵族管“竞选”叫替他豢养的畜牲找草地,惠格党内阁的首相倭尔普公开承认国会里每个议员头上都各有个“价码”——就是他们在贿选时所耗用的钱数。
这些寄生虫从人民身上刮到了钱,就去酗酒、聚赌、玩女人、过荒淫无耻的生活。
菲尔丁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里,因而他既有机会看到本阶级的腐烂,又尝到贫穷的滋味。他在贵族的伊顿学堂上学时,家境还勉强过得去。一七二八年他赴荷兰雷顿大学去留学时,景况困难得只好中途退学。转年他就面临“当一个雇佣的马车伕或是当一个雇佣的作家”的选择。
从一七二九年起,他便倚靠写作来生活了。他首先从事的是戏剧。他早期有一个剧本写一个新作家的挣扎,题目是“作家的闹剧”。主人公“倒霉先生”是个到处碰壁的作家。他的剧本找不到主顾,房租交不上,房东太太就插了腰对他说:“倒霉先生,你不要再拿你的剧本来搪塞了。一个没有上演的剧本的价值不比一张没有摇过的彩票价值大。我哪里料到会招上一个诗人当房客!……你搬去以后我一定用红字在门上写着:‘诗人概不出租’!”戏里还写到他和剧场经理等的斗争,这些多少使我们摹想到菲尔丁写作初期的艰苦。
所有他的剧本都类乎讽刺笑剧,都是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浮夸虚伪、政界上贪污贿选等黑幕进行尖锐而有力的抨击。“堂·吉诃德在英国”(一七三四年)和“巴斯崑”都尽情地暴露了政客贿选的丑态。在“历史日历”(一七三七年)一剧中,有一景描写拍卖。在逼真的情景下,拍卖的物件却是“一件不经见的衣料零头——政治上的诚实,担保足够政客们作一件很好的外衣,里外可穿,两面随时都可以调换。”(有人出价五镑买去了。)另外一件适合郡选举时穿用的“时髦的爱国主义”找不到买主。一颗先后由法官和主教用过的良心也没人肯出价钱,最后以一个先令成交。
这些辛辣的讽刺大大触怒了统治者。一七三七年五月间,政府机关报就警告他不许在舞台上议论政治。几天后,菲尔丁索性把两个写得最尖锐的剧本印成一个小册子,前面写了一篇“给公众的献词”说:“如果天赋给我一些嘲讽罪恶和欺诈的才能,只要我们的出版和演出的自由还存在一天,我就一定不会偷懒,就一定毫不惧怕地去发挥那份才能。”
次月,扼杀菲尔丁戏剧写作前途的“检查法”就在国会通过了,它规定一切剧本上演前都必须先送审,否则课五十镑罚金。在上院辩论时,柴斯特斐尔贵族明白指出这个法令的真正起因是菲尔丁的那些攻讦政府黑幕的剧本。这法令引起了英国人民的公愤。当第一个被官方批准的戏在修道院花园上演时,群众集合起来抗议,剧院门前是一片骚动。
失掉舞台这个阵地后,菲尔丁跟朋友合办了一个“战士”杂志,改用杂文向黑暗势力进攻。同时,他在上面发表的一些关于乡绅、牧师、城里的时髦仕女、流氓律师以及受冷的妻子等人物速写都刚好成为他写小说的准备。
这时期,他还学习并操过律师业。法律(包括监狱中的黑幕)在菲尔丁的小说中占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这个职业,他更细腻、更深刻地观察了社会生活。
一七四二年,他的第一部小说“约瑟·安德鲁”出版了。菲尔丁一向很喜爱“堂·吉诃德传”,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上写着“拟赛万提斯而作”。同时,他在书中还企图嘲讽李查德孙在一七四○年出版的小说“帕米拉”,实际上他的成就却远远超出这些。他笔下的亚当姆斯牧师那个令人难忘的形象绝不是脱胎于西班牙骑士,而是个土生土长的英国人。
转年,他出版了一部“杂集”,其中包括他的寓言小说“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在这部政治讽刺作品中,菲尔丁的笔锋抨击的是古今凭暴力统治人类的“伟人”。
一七四九年,他的杰作“汤姆·琼斯”出版了。这是英国小说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弃儿的身世替十八世纪中叶的英国绘了一幅生动的缩影。这部“散文滑稽史诗”立刻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出版商竟至来不及装订,书在散页状态下就销光了。
他最后一部小说“亚米丽亚”(一七五一)更集中地暴露了英国司法界的黑幕,但是它缺乏“汤姆·琼斯”的明朗、乐观气氛。从一七四八年,菲尔丁为了一年三百镑的薪俸——他自己说,那是“世界上最肮脏的钱”,——当了西敏寺区的治安法官。这个职位使他整天和伦敦的凶犯、强盗打交道,使他对“人性”开始感到绝望。
菲尔丁年轻时候体格本来很健壮,但是由于贫困和操劳过度,他连得了气喘、黄疸和?胀等症。一七五四年夏天,他的病症严重起来。于是,他遵照医生嘱咐去葡萄牙休养。途中,他还写了一部
“里斯本航海日记”。
到了里斯本不久,他就结束了他的紧张的战斗的一生。
二、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
菲尔丁在论讽刺时,说天下有三种东西不宜嘲讽:一是真正善良的行为——那应使我们肃然起敬;二是各种罪恶——仅仅讽刺它们还不够,应该深恶痛绝;三是生活中的困苦遭罹——那讽刺不得,应当寄以同情。可见菲尔丁对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是有着清醒、鲜明的见解的。
在菲尔丁的作品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他对受压迫受损害者的同情,——尤其是他们在法律面前遭到的歧视,和对压迫者的切齿痛恨。在剧本“堂吉诃德在英国”中,一个人物说:“在所有国家里,监狱都只是给穷人住的。一个穷人偷了上流人五个先令就得坐牢,可是上流人抢起穷人来成千成百,他们却安然坐在家里。”在剧本“巴斯崑”中,一个人物嘲讽说:“人们为了做坏事而受处罚,然而上流人受不到处罚,因此他们从来是不做坏事的。”
在小说中,他时常写到冤狱,如“汤姆·琼斯”里一个人被控偷马,法官不给他辩护的机会,还魔鬼般地呲了牙说:“哦,你的运气比你想的还要好些,你不但找到了一匹马,还找到一根绞绳。”“大伟人传”和“亚米丽亚”中都幢幢地笼罩着牢狱的黑影。他把衙吏比做屠户,把拘捕状比做屠刀,它宰割的是人身自由。
菲尔丁最痛恨的是骑在人民身上作威作福的权贵。在“大伟人传”里,他说那些统治者的行径比盗贼还凶恶,比妓院老鸨还没廉耻。在同书中,他把人类分做用自己的手来创造果实的,和那些坐享其成的。在“战士”杂志里他写道:“如果他们有利可图的话,把一半同胞的脑袋割掉他们也干得出的。”“约瑟·安德鲁”里就叙述过一个扒起自己衣袋的人。这些都说明菲尔丁对于损人利己的剥削行为是极端憎恨的。
在认识上,菲尔丁对这些罪恶的来源和解决的办法都还不透彻,譬如他晚年在一个小册子里竟把贫穷和执法不严平列为伦敦盗风炽盛的原因。然而我们可以肯定说:他对那些受压迫的人们是同情的,这种同情使他贴近生活,使他的作品接近现实的本质。
在创作道路上,菲尔丁是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在“约瑟·安德鲁”的序文中,他声明“书里没有一个人物或动作不是经过我的观察和体会的。”但是菲尔丁也不赞成对现实不加提炼、“有闻必录”式的写法。他总是把一个作家应当亲自体验和他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对细节的选择同时提出来的。
“汤姆·琼斯”共分为十八卷,每卷前面都有一篇序文,菲尔丁通过它们发挥他对文艺和人生的见解。在第九卷的序文中他提出作家应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一、天才:他认为那是“能迅速而明智地深入到事物的真实本质。能够发掘并分析事物的力量。”二、学问——指文学修养。他相信这种修养不但不会使一个作家的才能受到束缚,并且还能使他的工具更加锐利。三、“和各种行当,各个阶层的男女接触”,从而对“人性”取得健全的知识。四、同情心。关于这一点,他说:“大部分哀凄动人的景色都是挥着泪写出的。写滑稽作品也是一样。如果我不是先读者而笑,我就永远不能使读者大笑起来。”他指的是感情的真实。
在这四个条件中,他最常谈的是和人的接触。在同书第十三卷的序文中他向“经验”呼吁说:
“让我和那些明智、善良和高尚的人们多多往来,然而不仅是他们,而是各色各样的人物:从大臣到衙吏,从公爵夫人到女酒保。只有从你(经验)那里我才能了解人类的姿态。”他还祈求说:“引导我经历自然(指生活本身)中的一切迷津,一切曲巷幽径,把俗眼看不见的一切隐秘传授给我,使我了解人类多于他们了解自己。”
在真实生活中间去熟悉生活和人物——这正是菲尔丁创作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他的作品所以能吸引读者的原因。他对十八世纪英国的城市和乡村、上层和下层社会同样熟稔。“汤姆·琼斯”里有四十多个人物出现,从贵族、缙绅到看园人和马车夫。汤姆和布力非同是孩子,甄可敬和魏思顿同是乡绅,夏楚和方正同是塾师,然而他们并不因为身份相同而在轮廓上显得模糊,他们都是有着不同的相貌、脾气和习惯的具体的人。我们时而替汤姆担忧,时而替他庆幸,也正因为他在读者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有血有肉,脉搏能动,鼻子能冒气的活人。“浮华世界”的作者萨克雷称赞菲尔丁的人物说:“我们直像上午刚同他们一道吃过早饭,或者下午将同他们在公园见面一样。”这是由于他的人物是从生活中塑造出来的,它们自然也可以跳出书本,再回到生活中去。
从艺术上看,他临终写成的“里斯本航海日记”并不是他的杰作,然而它却是一个伟大心灵的珍贵而动人的记录,它不但生动地说明了菲尔丁对写作是怎样勤劳不倦,甚至在病笃时刻还不肯放下笔。从这本游记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感到他对生活、对人类的那种炽热的、执拗的感情。动身之前,当他和儿女们吻别时,他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逼近。他的?胀已经严重得使水手们在他登船当儿笑出声来。他严峻地责备他们不该那么缺乏同情。坐在甲板上欣赏着映在落日余晖下的祖国景物,他那种依恋不舍的心情活现在纸上。他一路向沿海渔民打听着各种鱼的价钱,跟船主热烈地攀谈着他航海四十六年来的经验。在病魔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下,他对周围一切,特别对于人,依然感到浓厚的兴趣。
菲尔丁一生在文学上辉煌的成就恰好说明:只有当一个作家在胸膛里燃烧起对人民的爱,他才能热爱生活,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附图片)
亨利·菲尔丁      英国 威廉·荷加斯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