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人民日报 引他走上了致富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1
第10版(社会周刊·读者来信)
专栏:心里话

  人民日报 引他走上了致富路
  江西峡江县有这样一位种田郎,他如果一天不看《人民日报》就睡不好觉,吃不香饭,他的名字叫单永裕。
  单永裕初识《人民日报》是在70年代。那时他在乡打石队工作,队里订有一份《人民日报》,阅读当日的《人民日报》是他工作之余的必修课。80年代初,打石队解散,他回家种地。在村里要看《人民日报》就难了。单永裕看不到报纸心里老是空落落的。虽然家里很穷,妻子也不赞成订报,但他还是下决心借钱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没想到这一订就是15年。今年的订报款他早早就和孩子的学费一道备好了。
  单永裕说,是《人民日报》引导他率先走上了致富路。1984年,当地还没有人敢承包荒山荒坡搞农业开发。他从《人民日报》上吃透党的农村政策,率先承包100亩荒山搞果业开发。家庭经济好转后,他又相继订阅了10余种报纸杂志。
  去年,水果价格低,加上孩子上大学,家庭经济拮据,订报款一时拿不出来。他一次又一次来到乡邮局,但每次都羞于启齿,最后还是邮递员猜出了他的心思,垫款为他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今年3月上旬,赣江涨大水,单永裕的住处被洪水围困,报纸送不进来。他不顾家人阻拦,扎个小木排漂出来,到乡邮递员家取回了几天的报纸,捧着数日不见的《人民日报》,他竟整整看了一夜。
  附近许多农民经常到单永裕家看报,谈论时事,无形之中,他家成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中心”和宣传讨论党的农村政策的“沙龙”。
  现在,单永裕所在村庄的50余户人家,有经商的、办厂的、跑运输的,也有承包100余亩土地从事农业规模开发的,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个村因看报用报而发财,被群众称为“报发村”。
  江西峡江县孔晓云 万海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