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县城变了带农村农村变了富全县 布尔津各族群众共创文明村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巡礼⑥

  县城变了带农村农村变了富全县
  布尔津各族群众共创文明村镇
  本报乌鲁木齐11月16日电 记者祝谦报道:新疆的布尔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全县仅有59个行政村,6.58万人,60%以上是哈萨克族,一直默默无闻地在阿尔泰山脚下沉寂了几十年。然而,当它奋斗5年,即一鸣惊人: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个文明村镇典型之一。那些往返喀纳斯湖路经此地的人,顾盼之间,莫不惊诧:这偏远、闭塞的阿尔泰山脚下,山重水复间竟有一个“世外桃源”。
  宽阔的马路,绿茵茵的草地,红艳艳的花朵;整洁的街容,散落的街心公园,冲水式公厕,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规范的自来水厂,完备的上下水系统;集中供热、袋装垃圾、牛羊“入托”(早上送城郊代养,晚上领回,不再满街跑)……一些大都市还没来得及完成的蓝图,在中国西北角的这个小县城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殊不知,昔日的布尔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吃黄土,雨天糊泥巴。”人们住的是土坯房,围的是篱笆墙,走的是“扬灰路”,看的是牛和羊。
  过去牛羊满街跑、粪便遍地抛的布尔津,是如何美起来、靓起来的呢?概言之,是精神变物质的成果。90年代初,当布尔津开展“文明在布尔津”主题教育时,县里的几套班子身先士卒。搞农田水利建设运石子、退沙还田植树造林、修路建园搞城市建设义务劳动,农民有多少任务,县委书记、县长也有多少任务。布尔津是在基础极差、资金匮乏的条件下起步建设的,靠的是“拼命”精神。几年下来,终于“拼”出了3383亩林带的绿色长廊挡住风沙,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理想;完成防渗渠约500公里,收复“失地”数千亩,改变了土地越种越薄、产量越种越低、农民越种越穷的局面;实现草场改造,亩载畜量的比例节节提高,全县牲畜突破50万头大关……
  桃花源里好种田。县城变了带农村,农村变了富全县。阔斯特克乡的阔斯托干村,90年代初,村里无道路,浇地的水满村流,农民酗酒打架天天有,是阿勒泰地区有名的脏乱差村。县委决定在最差的村搞“小康示范村”试点。如今,村里道路一条条,屋舍一行行,院落一排排,人畜分道走。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人均收入达到1900元。阔斯托干村旧貌换新颜,其他村镇更是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全县乡镇铺了柏油路,开通了程控电话,村里通了电,广播和电视覆盖率达到93.1%和95%,全县非文盲率达到99.3%,计划生育无超生,“二五”普法成为新疆的先进县。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超过1900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