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阅读
  • 0回复

追求崇高——九七年主题性美术创作点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01-02
第4版(美术)
专栏:

  追求崇高
  ——九七年主题性美术创作点评
  剑武 安远远
  如果说,多年来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已经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性贫血与语言性虚脱”,特技与制作使之走向极端的话,到1997年,这种探索终于开始摆脱“钻牛角尖”的困窘。主题性创作的沉稳起步正是这个结论的基本依据。
  其实,在多数艺术家、批评家以形式美来强调、探索艺术形式的独立品性的同时,一些清醒的艺术家与批评家没有偏失艺术创作的正道,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执拗地表达了对于生活的依恋、对于自然的向往、对于历史沧桑的关注。正是他们的提醒,使一些艺术家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自我修正,因此而基本保持了美术创作的整体平衡。生活与历史已经在这两三年的美术创作中重新激起了艺术家的想象与才情,重新显露出他们的深沉与厚重。
  1997年使这种被称为“主流”的意识与创作真正成为了美术界的主体,它给主题性创作提供了大踏步前行的坚实基础:香港历经百年沧桑而回归祖国;三峡水利工程实现长江截流……正是这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巨型工程,正是这牵挂着炎黄子孙的历史巨变,引发并强化了许多艺术家的使命感,调动并激发了他们所有的创造力。
  这种使命感,没有停留在一种创作方向的取舍上,而更多地深化为对于沧桑巨变的历史审视。强烈的历史感,是1997年主题性创作的精神支柱,它所支撑的是艺术家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对历史真实的追寻。在庆祝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艺术大展·主题创作卷》中,有虎门销烟的熊熊怒火,有三元里抗英的滚滚硝烟,有港九抗日的阵阵枪声,甚至还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浩荡军队;有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悲惨一页,有中英关于香港回归谈判的庄严时刻,还有香港回归之夜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有文天祥的悲愤,有林则徐的沉思,有关天培的壮烈,有陈天华的激越,还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雄强,甚至还有希思与撒切尔夫人的明智;有风中起舞的红木棉,有奔腾的黄河,有四合的群山,还有盘旋的古树年轮,甚至还有紧扣不舍的木制榫卯结构。雪洗国耻、力护主权、强调统一,是贯穿于这些作品的准线,由此而展开的是历史事件的起因、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真实的脉络,在准确的文献性的基础上,营造出浓郁的沧桑感———思想的锋芒与情绪的感染聚焦于历史,又生发出勃勃生机。
  同样重要的是,对于历史事件的再现没有拘泥于场景的细节,对于历史人物的剖析没有着意于生平,对于历史真实的追寻没有依赖于情节性,而是代之以强烈的象征性与表现性,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是1997年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成就之一。在其他主题性创作中,也不乏成功之例。这些作品对于创作的主题性既不是被动地服从,也不是简单地演绎,而是将之转化为对于史诗性、永恒性崇高美学品格的追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七十周年美术展览》中的许多作品既消除了以往军事题材作品的单一与死板的痕迹,也显示了主题性创作的旺盛生命力,英雄主义的情怀与生活的斑斓、自然的纯朴、历史的深刻进一步交融。这种交融则来自于深厚的生活积累与创作的千锤百炼。油画《检阅》创作历时仅九个月,改动则多达八十多次,是真正的呕心沥血之作,从而才会有恢宏的气势与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们已经进入1998年,摆在中国美术家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如何把体现在1997年主题性创作中的这份坚韧与博大,推广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中去。
  (本版标题书法 朱乃正)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中国画) 苗再新 李翔   ↑金色路———京九世纪之梦(油画)贾励   ↑世纪之声(中国画)张彦
←归航(油画)张敏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