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诗词和现代生活——《回归颂》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18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诗词和现代生活
  ——《回归颂》读后
  刘征
  最近十几年间,诗词(用传统诗歌形式所写作品的统称)自己推倒了头上的五行山,大步闯上诗坛。建立了许多专业组织,创办了许多刊物,出版了许多诗集,举办了许多研讨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出现在二十世纪末叶中国诗坛的这种特殊现象,反应不一。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写新诗的朋友)拍手欢迎,少数人还不理解。直接反对的很少,对诗词的前途表示怀疑的仍有人在。
  其一,认为诗词活跃起来是应该的,但它的寿命不会太长,五十年后定会销声匿迹。也就是说,过去打而未死,足见命不该绝,如今活过来却也长不了。至于以五十年为限,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我猜想,大约以为诗词是老年中年情有独钟的“夕阳文学”,老年中年辞世,必定把诗词带进骨灰坛里去。但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以诗词为“吾家事”的青年人越来越多了。诗词在许多大学生中受到热烈欢迎,大城市如北京、广州等都自动成立了青年诗词组织,一些青年诗人写作成绩优异,令人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感。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后来居上,不老也不死,是可预卜的。
  其二,承认诗词存在的价值,但那价值只在于为建立未来的一种新诗体提供营养,一旦新诗体建立起来,诗词就该消亡了。比如一位好姑娘,只配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没有资格嫁人,也就不能生儿育女,延续后代。但不知为什么给这位姑娘安排如此严酷的命运?文学史上,一种文学样式给另一种提供营养屡见不鲜,给人家提供了营养自己却未必寿终正寝。诗给词、词给曲都曾提供营养,三代诗体不是始终“三世同堂”,好端端的都在吗?
  其三,诗词是传统的诗歌形式,曾很好地为过去的时代服务,如今时代变了,旧瓶还能装新酒吗?这个问题提得好,是关键。如果不能,则不待五十年,也难说还有可供吸取的营养,当前诗词的活跃不过是回光反照,很快就会夕阳西下了。所幸我手头的这本《回归颂》,对这个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肯定回答。
  去年,为庆祝香港回归,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杂志社协同其他主办单位,举办了“回归颂”中华诗词大赛。这次大赛得到全世界华人空前热烈的响应,参赛作品超过五万,约相当全唐诗的总数,参赛者遍及国内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以及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日、德、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六个国家,包括教师、学生、工人、农民、将士、科技专家、个体户、企业家,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从百岁老人到七龄稚子,共两万四千多人。大赛诗潮浩瀚澎湃,动员之众,波及面之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中华有诗以来未之有也。在这个基础上编辑了这本《回归颂》,收入获奖作品及特约作品共二百四十九篇。许多佳作高唱入云,显示了亿万华人奋发昂扬的爱国热情和巨大的凝聚力。
  香港回归是时代的聚焦,是现代生活的强音,出现诗词创作的这种空前的盛况至少可以令人信服地证明,诗词服务于现代生活不是“东风无力百花残”,而是仍有“奇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气势。旧瓶装新酒,非但没有减损酒香,反而能增益酒韵。自然,每一种文学样式服务于时代和生活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方式和艺术魅力,例如新诗和诗词是一对好姐妹,却有其各自不同的动人风韵,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中华诗词》杂志创刊不久,一无经费二无编制,凭着一些老诗人的艰苦奋斗,为着诗词的振兴做了许多事情,迫切需要得到各界朋友的理解和帮助。“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