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保护徽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0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保护徽学
  本报记者 刘琼
  远山悠悠,绿水长长,畴头漫谈子曰,坊间常诵诗云。不是国画胜似国画的徽州,拂去岁月的风尘,在满目的钢筋水泥墙丛中,愈显其古朴沉静的底蕴。
  美轮美奂的山水人情自不待说,历史的厚重使美丽的徽州愈加魅力四射。前不久,在偏居皖南一隅的绩溪县城召开的国际徽学研讨会吸引了近百名中外学者,研讨范畴涵盖文化、经济、法制、思想、社会多方面,提交的论文无论是选题还是研究深度都达到新的水平。正值区域文化研究逐渐降温之际,作为与久负盛名的敦煌学、藏学齐名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的徽学研究的中兴意味着———
  抖落千年的风尘,托起沉甸甸的历史。
  徽州,古称新安,今易名黄山市,位于安徽的南部,东邻浙江,南接江西。明清时期,文化极其发达,有“文献之邦”、“东南邹鲁”之誉。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宋代以后,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和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菜、徽派建筑等十大流派,以及徽州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方言等,简直不能一一而足。由以上罗列可见,徽州不仅是程朱桑梓、道学渊源,还是艺术的家园,许多艺术门类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艺术界对此已给予充分研究和论述,此不赘言。
  尤为珍贵的是,在徽州或多或少都能寻觅到各类“文化”的踪迹。据《徽州地区简志》记载(未包括江西婺源县),全区现有五千多处地面文物中,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十六处。馆藏文物多达五万余件,尚不包括民间私藏。在大量的地面文物现存中,最有特色者当属古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境内现存古建筑四千七百余处。古建筑中最多的又是古民居的现存,有近四千幢。黟县西递村存有明清民居三百余幢,保存完好者一百二十四幢,街巷布局依然如旧,建筑古朴典雅,被国内外建筑学者誉为“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和“世界上最美的村镇”。“牌坊之乡”歙县现存各式牌坊八十余座,耸立在县城的“许国牌坊”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许国所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之海”,“立多破少”。
  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没有承传,就没有根基。没有徽州人的文化珍藏,就没有徽州文化的今天和未来。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度过漫长曲折的沧桑岁月多遭毁坏以至湮没,尤能“健在者”很少。徽州能有如此之丰富的现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长期以来,史家将之归功于“立多破少”。即徽商的鼎盛和“以学进仕者众”,积聚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与官宦资本,构成徽州文化兴盛的原始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徽州周缘的崇山峻岭使其历史上很少被战事波及,文化现存被破坏的少。
  事实上,许多学者和徽州地方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徽州文物保护之所以如此完善,与徽州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文化崇敬之风深入民众这一客观事实休戚相关。据说,当年“文革”浪潮也曾凶猛地冲击徽州,是老百姓偷偷地用灰浆抹盖,才使黟县宏村承志堂等处金碧辉煌的木雕得以幸存。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绍泉时,他除了确认这一传说外,还强调,一门徽学始兴与五十年代徽州文书的面世有关,而徽州文书的保存及发掘就有赖于百姓的自觉收藏和无私奉献。
  半个世纪以来,徽州地区的历史,由于传世的文化典籍丰富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目。近年来,又因发现大量的明清徽州契约、地主账簿等文献资料,更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现存文献资料的丰富,为对徽州各方面历史作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
  谈及徽州契约搜集的佳话,历史学家陈高华颇有些沉痛地指出,历史上与徽商齐名的晋商等其他商帮迄今未形成研究规模,就是因为缺乏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导致了许多重要历史的断流。徽州的文化时尚应多多提倡。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黄山和白狱)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一语双关的五言绝句妙尽徽州往昔的灿烂荣华。披阅徽州的历史,记者为其盛况倾倒欢欣的同时,也“勾起”一个疑问:距离徽商“盛时”不过百余年,徽州的经济已呈相对衰退之势,除了躺在历史的怀抱里沾沾自喜外,如何合理地用活祖宗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创造出更加丰厚的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