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书香慰解乡情——记悉尼唐人街图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书香慰解乡情
  ——记悉尼唐人街图书馆
  李北兰
  一走进悉尼市中心那书有“四海一家”的牌坊,一股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方块字、红灯笼、食幡、牌匾以及无处不闻的乡音叫人备感亲切,这就是由德信街、喜街、莎瑟街、乔治街等多条繁华街道组成的唐人街。
  专为澳洲华人服务的唐人街图书馆就坐落在唐人街最繁华的主街道乔治街头。那是一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夹在鳞次栉比的商场、店铺之间毫不起眼。然而一走进那镌有“唐人街图书馆”字样的红漆大门,眼前便豁然开朗——当门是一个设备先进的电脑借阅台,后面便是开架的各种华文书籍(也有少部分英文书籍)以及供读者阅读时使用的桌、椅、电脑等;乘电梯上二楼,则是两间相通的报刊阅览室和四间开架图书。和国内的大图书馆相比,这里显得“袖珍”了点,但在被澳洲人称作“Central”(中心)的寸土寸金的闹市区里,却不失为一块“静土”。
  笔者在国内为“爬格子族”,自然比较关心报纸和杂志。这里不仅有《澳洲新报》、《星岛日报》等澳洲主要的华文报纸,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大公报》、《联合报》等港台报纸。报纸分新、旧两种陈列方式——当日的报纸夹在一个黄底黑字的硬报夹里供读者打开阅读;过期的报纸则按日期顺序堆码在另一个阅览室的报架上,供读者自行翻阅。
  图书馆里有各种年龄段的读者,白发苍苍的老华侨,稚气未褪的中学生,而最多的还是中年人,且以祖国大陆华人为主。笔者想看当日的《澳洲日报》,就等候在一位30岁左右的华人小姐近旁。从交谈中得知,她是从天津来的留学生,目前正在悉尼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出国都快三年了!每每想念方块字和乡音,便到唐人街图书馆来,以缓解思乡之苦。”令我多少有些吃惊的是,图书馆里还有十二三岁的华人孩子出没,他们不仅能看懂华文报刊,还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正翻阅十月号的《瞭望》杂志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位小姑娘径直走过来用纯正的普通话说:“请您看完后交给我看,谢谢。”事后问同路的儿子,儿子说:“澳洲华人都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自己出钱办了多所华文学校。”图书馆的华文报刊不算多,但华文书籍却不比国内的图书馆少,可以说国内图书馆有的书籍这儿都有,国内图书馆没有的书籍这儿也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外名著无所不包,就算是目前国内比较轰动的畅销书籍,这儿也多有收藏。临走时,儿子借了一大摞书,有的书连我这个“书虫”在国内也只听过书名而无缘相识。在地板、门窗、书架皆古老得如上一世纪的唐人街图书馆里阅读,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无所谓国内也无所谓国外,无所谓过去也无所谓现在。然而你一旦抬起头来看见近旁的电脑,这种感觉便随即消逝——这毕竟是在科技发达的澳大利亚,读者可在电脑上读互联网络上的文章、查资料、打印资料、玩电子游戏……笔者就在儿子的帮助下在电脑上看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粤港信息日报》等国内报纸的网络版,一时间还真有些时空转换的感觉。
  当门的借阅台上有一位会双语的华裔工作人员,临走若要借书回家,手续简单,工作人员只需将你的借书证和所借书籍依次在电脑上照一下,你便可以收起书来走人。一个借书证一次可借10本书(包括录像带和磁带),期限3个星期,如果想续借,给图书馆打一个电话便成。我儿子居住地不属于市中心这个社区,但为了让我在探亲期间有一个听乡音、温母语的地方,儿子试着为我到工作台去办一个借书证。那态度和气的华裔工作人员听儿子述说理由后,没看我的护照也没让我填表,仅仅收了两澳元手续费,就给了我写有我中国名字的磁卡借书证。
  在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悉尼理工学院附近,还有一座华文报刊汇集的图书馆,但其藏书显然赶不上有侨领慷慨捐赠的唐人街图书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