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巴黎的感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黎的感悟
  王士美
  未到巴黎,总以为巴黎首先是绝对的新潮和浪漫。身在巴黎,才知道巴黎原来更注重传统和庄重。
  巴黎诸多保存完好、至今熠熠生辉、招引全世界注目的古建筑,大多与我国许多令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古建筑的历史年代比肩。然而,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巴黎对历史文化的珍贵和呵护。我看到的枫丹白露远没有我们承德的避暑山庄宏伟、壮阔,但却似乎比我们保护得更精细。虽然枫丹白露比避暑山庄的建成还早一个世纪,但枫丹白露更显簇新、秀美、明净,难见避暑山庄建筑物上的累累斑驳。枫丹白露水池里的清水,也是一碧到底,不像我们避暑山庄里的环湖,有时会显得绿藻浮沉。
  北京有个文丞相祠,是纪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的。但是,这间文丞相祠,早已被冷落许多年了。北京的鲁迅故居、徐悲鸿博物馆等,都绝非热闹的去处。然而,巴黎不同。巴黎除了有专门供奉历代贤人如伏尔泰、卢梭、饶勒斯、马尔罗等的贤人祠外,还供奉着许许多多名人、伟人的纪念地,如毕加索、罗丹、居里的博物馆;雨果、巴尔扎克故居;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墙,还有茶花女墓地,都是珍存毕至的处所,是吸引游人们凭吊的地方。
  还有各种纪念碑,据说巴黎拥有的纪念碑达1100余处之多,纪念英雄、纪念革命、纪念被法西斯杀害的犹太儿童。杰出学者和知识分子的纪念碑也很多,剧作家莫里哀的纪念碑有5处,居里夫人的纪念碑也有多处。除了法国人的纪念碑外,还有许多外国人的纪念碑,如彼得大帝游历过法国,这里便有这位俄国皇帝的纪念碑。托尔斯泰备受法国人民尊敬,因此也有托翁纪念碑。对中国人来说,尤感亲切的是周恩来故居纪念地。早年周总理在法国留学,住在一座三层矮楼的戈得弗鲁瓦小旅馆。后因年代太久,残楼无法修复,经当时的巴黎市长,现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批准,才拆掉了旧建筑,但新建筑物建成以后,仍然专门立一垛墙壁,挂一铜牌,标明这里曾是周恩来故居地。法国人在这方面的用心,好像能说明他们的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自觉,那就是,他们似乎总是千方百计,努力把他们自己和所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世界的文化传统,非常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
  巴黎尊重历史文化,他们几乎总是非常执著地要刻意在历史与创新之间找到某些联结点。比如巴黎现在最著名、最新潮、最现代化的建筑群拉德芳斯新区,完全可以代表今天巴黎的浪漫色彩。特别是高耸的拉德芳斯大拱门,据说已经是可以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比肩的建筑。然而,这座现代化的立体大建筑在许多方面似乎仍然强调着它与法国传统文化的渊源。首先,它仍然与凯旋门、卢浮宫、协和广场,非常精确地排列在同一个中轴线上。其次,大拱门的拱门空间,又是以正好套入一座巴黎圣母院的高度宽度为标尺的。这好像在刻意显示,拉德芳斯大拱门,虽然是比巴黎圣母院更宏大的建筑,但它也是从巴黎圣母院那样宏大建筑脱胎出来的。这其中似乎包含着一些能让人们心领神会的写意。
  尊重自己的民族历史,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倡导一种成熟而厚重的大文化意识,这就是巴黎的启示。它使人们能够看到巴黎这棵世界文化大树的耸立挺拔、枝繁叶茂。巍然挺拔庄重厚实的,是它的躯干;轻盈摇曳浪漫喧哗的,是它的枝叶。
  (压题照片:胥志成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