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人民不会忘记——“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展”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2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不会忘记
  ——“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展”巡礼
  本报记者武侠
  纪念的日子尚未来临,汹涌的思念已经迸发。
  人们不约而同,纷至沓来,参加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的纪念。
  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们来了,干部、学者、离退休的老同志们也来了……
  穿过秋阳下的广场,踏上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高高的台阶,“刘少奇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展”像一幅斑斓的长卷徐徐展示着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风雨坎坷的人生历程。
  走进展览大厅,扑面而来的是巨幅的少奇肖像:在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怀抱里,他凝视着远方,目光深邃而坚定。
  人们脚步凝滞了,老同志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少奇吗!亲爱的战友,亲爱的同志,我们看你来了!
  中国革命博物馆夏燕月副馆长深情地介绍说,这幅肖像是用电脑合成的,因为唯有大海才能表达出我们对少奇同志的敬仰之情,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他的品德就像大海一样高尚,而人民对他的怀念也像大海一样奔流不息。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走上革命之路、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肩负共和国重任、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210多幅照片,1300余件文物、美术作品、图表、文摘等,真实地记载了少奇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一个剪影。
  不悔的主题
  玻璃展柜里,一张发黄的纸片留住了观众的视线,这是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的团员调查表,上面写着“资本主义已不能统治全世界了,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必将由人类的努力开始实现,我们处在这时代的人,应把无穷的希望,促进这段历史。”
  70多年以前,来自湖南省宁乡县炭子冲的青年刘少奇就这样为自己的一生立下了一个不悔的主题。
  从此以后,无论是冲锋陷阵的工人运动,还是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还是身陷囹圄、蒙冤受难,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坚定信念就从未动摇过。
  巨幅油画《刘少奇和安源矿工》静置在展厅西墙,面对侯一民先生这幅著名的作品,多少安源老工人热血沸腾,回到当年:1922年,刘少奇作为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手无寸铁,只身赴戒严司令部同全副武装的当局进行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取得大罢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国早期工运史上的成功范例。“少奇下了坚决心,特到安源办工运……少奇同志好胆量,我往矿局走一趟……”老工人们哼起这当时传唱的歌谣,不由得老泪纵横。
  风雨如磐的1967年,刘少奇遭到了不应有的批判,在又一次大规模的批斗到来前,刘少奇对儿女们说:“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不论过去和现在,就是将来也永远不反毛主席,永远不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面对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最后的遗言,一位中年人久久地深思。这位姓赵的工人是当年参加过批判刘少奇的红卫兵,今天专程赶来参观这个展览,用这种方式使多年的内疚得以释怀。男儿有泪不轻弹,记者却分明看见这位壮汉眼角闪烁的泪光。
  人民的勤务员
  1959年10月26日,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参加全国群英会的部分代表时,一眼就认出了北京市崇文区淘粪工人时传祥,国家主席和淘粪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你淘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历史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如今,伫立在这幅照片前,时传祥的儿子——现代环卫工作者时纯利感慨万千,少奇同志的一席话使他毅然选择了父亲的事业,而“人民勤务员”这神圣的名称又激励着多少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就。
  23年位居党中央领导岗位,两任国家主席之职,可他从来也没忘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为了人民的事业他不辞劳苦,深入基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展厅里一座复原的少奇故居的堂屋勾起了少奇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1961年为了了解到基层农村的真实情况,刘少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湖南老家,他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堂屋里召集乡亲们开调查会,鼓励他们讲真话。在田间,他用脚碾开一堆风干的人粪,对秘书说:“这里面多是粗纤维,是粮食吃得少、野菜吃得多的缘故,农民吃饭已经成了问题。”他亲自去看生产队的食堂、农民家里的碗柜。通过这次44天的调查,他深入了解了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和困难的程度,为中央适时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湖南调查之后不久,63岁的刘少奇和工作人员一起披着雨衣,拄着木棍,又出现在兴安岭泥泞的山路上。在对兴安岭林区调查后,刘少奇说:“百年之后,还能不能有这样的红松林啊!我们这一代人都把它们采光了,下一代怎么办?要后继有人,也要后继有林啊!”这语重心长的话语被放大挂在展厅醒目的位置,现在听来仍然振聋发聩!
  走过一件件展品,看着一幅幅相片,那忧思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那沉重的教诲仿佛就在耳边,人们仿佛走进了这位人民公仆殚精竭虑、忧国忧民的内心世界,更为人民过早地失去一位卓越的领袖、一位优秀的儿子而扼腕痛惜。
  宝贵的财富
  展厅里一个小小的展区十分特别,陈列的只有一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延安杨家岭的手稿、上海地下党秘存的抄本、还有各国文字的新旧版本共有30多种。作为党建史上的珍贵文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理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
  刘少奇是党内杰出的理论家。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及时总结经验,他关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内思想建设的精辟论述,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本本发黄的册子,一页页模糊的手稿在解说员的介绍中变得生动而凝重起来:
  关于党在白区的工作策略思想,肃清了党内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引导北方党走上胜利之路,开创了华北斗争的新局面;
  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概括和论述,肯定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有力地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提出全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党的工作重点的及时转移提供了理论根据。
  还有关于工会建设的历史文献、关于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思考……
  穿行在思想的河流,体会着智慧的力量,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少奇”这个名字真正的分量。
  单志勇,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郑重地说:现在“刘少奇”对于我来说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过去年代的名字,它意味着很多,历史、反思甚至还有未来。
  历史是人民写的
  时光推移到1966年,人们的脚步变得沉重起来,最后一次出访、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件件展品触目惊心。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两件展品的对比:一杆普通的灰色钢笔,刘少奇用它签署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一本破旧的宪法,当时最常见的那种红塑料封皮已经裂了口,刘少奇被批斗的时候,就是用它维护着国家主席最后的尊严,和迫害者们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两件展品都是王光美同志借展的,不知这位历尽磨难的老人的用意是否和观众们猜想的一样:让历史告诉未来,但愿悲剧不再重演!
  1969年11月12日,身患重病的刘少奇在开封逝世,一张冒名顶替的火葬申请单为一个高尚的灵魂画上了句号。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展览最后部分的标题,是刘少奇与王光美最后离别时说的话,也是所有观众们的心声。
  事实上,即使是在那最严酷的岁月里,正义的呼声也从未停止。陈少敏,一位革命的老大姐对铸成共和国历史上最大冤案的错误决定拒不举手,显示了共产党员坚持真理的凛然正气;史云峰,长春市一个普通的市民,冒险书写传单、标语,要求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展出的还有贵州省曾庆华的死刑判决书和江西省周晏晴的无期徒刑的判决书……
  “大地惊雷起,长空红日临;天公睁悲眼,君容日月存……”1980年的春天,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作出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定,人们欢欣鼓舞,人们奔走相告,这是一个民族的觉醒,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刘少奇同志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了一生,他是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久经考验、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当人民大会堂哀乐响起,展厅里的人们似乎忘记了时空的距离,噙着热泪,通过录像重温着由邓小平同志主持的追悼会,目送一个英灵重归大海的怀抱……
  人们在心底深情地呼唤:少奇同志,请安息吧!动乱的岁月一去不回,祖国的春天已经来临,人民生活大大改善,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希望这一切能够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少奇同志,请安息吧,历史不会忘记您!共和国不会忘记您!您永远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