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无情剥离 有情安置——记抚顺市委书记陈家洱抓再就业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3
第4版(要闻)
专栏:

  无情剥离 有情安置
  ——记抚顺市委书记陈家洱抓再就业工程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近年来,抚顺市对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下了大力气,但形势依然严峻。
  “把下岗职工再就业当成一把手工程”———这是抚顺市委书记陈家洱两年前提出的。
  陈家洱是广东人,当过多年工人,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他在1994年全国人代会上就提出企业减员增效再就业问题,回到市里主动制定优惠政策,帮助被剥离出的职工尽快找到工作。此后他走访100个下岗职工,其中竟有58人不知道有再就业优惠政策,还有25人听说过优惠政策但不知如何办理,只有17人花了不少钱才办了享受优惠政策的手续,但一些职能部门三天两头向他们收这费那费。这位市委书记认为,“中梗阻”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严重障碍,这种作风持续下去,将直接影响大局。于是,他从政治的高度重新审视再就业工程,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制定出“党政重视,社会支持,企业尽责,职工自立”的再就业方针。
  1997年,一家中外合资的鞋业公司要招聘员工300人,市委、市政府非常高兴,可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报纸、电视发出招聘广告后,报名人数只有56人。陈家洱困惑不解:合资企业工资较高,生产条件较好,下岗职工求之不得,为什么竟没有招满?他深入到煤炭、化工、机械、纺织系统调查研究,许多下岗职工惊疑地反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我们咋不知道?”原来,许多职工没有看报纸的习惯,为了省钱,又不开电视。陈书记听后心里一酸,回去和其他领导同志商量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在全市建立一个再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形成网络,让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心中有数:哪些单位需要人,哪些地方有剩余人员。于是,全市总动员,节约一张纸、一支笔、一瓶墨水、一顿招待饭、一次会议费,投入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去年全市投入5200万元,建成辽宁省最大的劳务市场———抚顺市劳务市场,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网。哪里要人,马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信息传送到各区县、街道、居委会,各级服务组织立即通知待业人员。还是那家中外合资的鞋业公司,今年又招聘员工600人,这个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传递后,几天内就有数百人报名,最后300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陈家洱随时随地都想着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有一次,他到意大利一个城市访问,发现这里的工业很发达,但94%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仅占6%。特别是皮鞋业,基本上都是微型企业,大批人员在这里就业。回国后,他借鉴意大利的做法,思考抚顺工业的发展方向。他和有关领导商议,决定在调整经济结构中注重发展微型企业,同时安排大批下岗职工。这一决策像春雨,不几个月,仅望花区就办起微型企业300多家,安置下岗职工1382人,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