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飞越万顷碧波——记我国第一艘实用飞翼船的研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6
第11版(科技)
专栏:

  飞越万顷碧波
  ——记我国第一艘实用飞翼船的研制
  本报记者 李新彦 任建民
  年届七十的李绪鄂,婉谢了总设计师的劝阻,执意登上了正在试飞的飞翼船。起降、平飞、机动转弯……当他走下来时,满脸都是喜悦,连连地说:“太好了!成功啦!”
  做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事
  李绪鄂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了大半生,如今还在发挥着余热,而且用的是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方式。
  1993年,他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进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时,还继续担任着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
  这是由原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合办的全民事业单位,以开发我国的重大高科技成果为主要目的。
  干了一辈子科技工作的李绪鄂,最清楚科研及其成果转化的难处:时间花得特别长、钱也花得特别多。在飞翼船的研制上,他决心尝试一条新路子: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瞄准能卖得出去,有众多用户的商品;二是研制经费以贷款为主,以销售还贷款并自我发展;三是靠经济合同形成优势组合,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不另组队伍、不另购设备、不另建基地;四是借助现代设计、计算和仿真手段,确保第一个产品既是试验样品,也是可以出售的产品;五是技术上独立自主,不依靠技术引进。
  全新的工作机制给项目的参与者以巨大的压力,也带来强大的动力。它逼出了低成本,也逼出了高效益。从研究试验、设计到生产出两艘商品船,总投资不过4000万元人民币;而从立项论证到试飞完成总共不到4年的时间。
  一条过早发出的新闻
  提供给记者的背景资料中,有一篇去年年初的报道,上面说: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代飞翼船将于1997年底问世。飞翼船的诞生晚了整整一年。
  其间的曲折,反映出设计工作的艰难。在这条过早发出的新闻背后,是飞翼船设计上进行的两次大调整。
  第一次调整是在计算和试验中发现,飞翼船设计的性能指标颇有余量。于是,三台发动机改成了两台,10座也改成了15座,已经出来的图纸大返工,重新设计各项参数。
  第二次改进是在无线遥控模型“自由飞”中,发现飞翼船的起飞性能不太好。于是,修改船的底部流线加大平尾以增加纵向稳定性,等等,再重做已经进行过无数次的风洞和水池试验、数据仿真……前前后后2000多次试验,所有现代化手段都用上了,光设计的图纸,折合A4纸有14000多张。
  飞翼船的两位总设计师可谓呕心沥血。崔尔杰研究员,空气动力研究所的全垫升气垫船系列总指挥,记不清多少次往返于北京和荆门之间,他只记得,今年已是第十次来这儿了;宋明德研究员,水上飞机研究所总工程师,则坐镇荆门指挥设计。
  还有一位全力投入飞翼船设计的可敬老人:李洪畴。这位当年的水轰—5总设计师,他本已从水上飞机研究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休,到广东的儿子家享受抱孙子的天伦之乐去了。经不住李绪鄂的再三邀请,他和老伴带着孙子又回到荆门,住进本不打算再住的旧房子,开始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现场领导工作。
  二十年没造过飞机的飞机厂
  在飞翼船试飞的漳河水库岸边,两架已拆去螺旋桨的庞然大物静静地趴在水泥地上。有人告诉记者:这就是最先出厂的两架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水上飞机。它们,仿佛在默默述说着宏图飞机制造厂的荣辱。
  70年代初,这儿建立起水上飞机制造厂和试飞基地,生产了若干架水上飞机,
  但是,不久就停止了这一机型的生产。远离城市的宏图厂不得不走出“世外桃源”,转向生产压力容器、改装车等民品。
  已经20多年没干过飞机的宏图厂报出了最低的价钱。宏图人说:“我们不是为了赚钱,争的是这口气!宏图厂还有能力造出飞机来。”而中国科技开发院选中宏图厂生产飞翼船,更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这帮人!
  当年生产飞机的老专家、老工人被请了回来,手把手地教青年工人,如何焊接薄如煎饼的铝板,怎样安装一根根铆钉……荆门的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技术专家、工艺员和工人们如进蒸笼,真正是挥汗如雨。节假日也不停地干着!
  试飞成功的日子,全厂和研究所的男女老幼换上新衣服,像过节一样跑到水库边观看,人们脸上洋溢的,是那种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后的自豪与满足。
  离开荆门那天,记者在宏图飞机制造厂大型车间内,看到了正在建造中的第二架飞翼船,机身轮廓已出来了,长长的机翼也有了框架。一颗颗铆钉,整整齐齐排列着,不由得让人想起,那些为飞翼船洒下心血和汗水的人们:陈东、汤怀志、王录彦、陈洪若、肖振平等等。
  在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背后,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事实:这是一个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连续过程。成果无需再转化,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吗?
  小资料:飞翼船,正式名称为地效飞行器。本世纪30年代,在飞机降落时,飞行员感觉有明显的向上反弹,由此发现了飞行器贴近时升力增加、阻力变小的地面效应。人们一直想利用这一原理制造比飞机气动效率更高的飞行器,但解决不了稳定性问题。50年代,苏联率先研制成功能运载几百人的地效飞行器,并用于装备海军。由于极端保密,一度被西方认为是“里海怪物”。
  飞翼船即将起飞。本报记者任建民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