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蘑菇叩开致富门——西北农大教授宁毓华科技富民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6
第11版(科技)
专栏:

  蘑菇叩开致富门
  ——西北农大教授宁毓华科技富民记事
  焦力
  西北农业大学校长张宝文日前接过兴平市正东村农民赠送的大红金匾,指着“科技明灯耀正东,宁老当记第一功”的题词,高兴地说:“这是西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光荣和骄傲!”
  “宁老”指的是“全国‘三下乡’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西北农业大学女教授——宁毓华。
  正东村,是陕西省农村涌现出的计生“三结合”先进村。但这里却苦于致富无支柱产业。兴平市1997年春特意聘请宁毓华教授担任正东村科技顾问,请她为村民设计科技致富的蓝图。
  宁毓华今年62岁,早年毕业于西农大,分配到西安市。但她学农爱农,不顾家人劝阻,调回母校,被人们称为“爱农工作狂”。
  一到村里,她发现这个有着1900亩耕地的农业村,过去整片的苹果园,今天连根挖掉;昔日白茫茫的棚菜,而今变成绿油油的麦苗。农民很不理解:“跟着市场走,咋又错了?”
  一天中午,宁教授在妇联主任王巧云家里吃饭,巧云问她:“宁教授,你是农业专家,如今这地到底种啥好?”宁毓华一时竟难以回答。
  正在这时,巧云丈夫卖蘑菇回来。进门就笑着说:“今个菇价好,一斤一块三。”“啥?你家还栽培蘑菇!”宁毓华惊喜地问。说完放下碗筷,拉起王巧云的手,一溜小跑,直奔蘑菇大棚。
  王巧云的大棚蘑菇,对她启发很大。于是,她开始盘算,着手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蘑菇。
  回到西北农业大学,宁毓华读书查资料,编写《平菇栽培技术》,草拟“蘑菇富村”发展规划。
  宁毓华蘑菇兴村规划,村干部们都同意。可是群众思想有顾虑,来日怕“菇贱”,担心“钱塞瞎磨眼”。
  为“医治”群众的“怕”字,她一边耐心向农民讲解蘑菇“宝”,一边建议村上组织起农民考察团,西去杨凌农科城,北上云阳镇,东走大荔县,硬是鼓起村民养菇敢闯市场“风险关”的勇气。一下子,很快就有五六十户筹款备料,开始搞起大棚蘑菇。
  抱着对农民挚诚的爱心,对科学负责的态度,她亲自抓王巧云的示范大棚,仅3个月便收回全部投资,盈利8000元,接着又建两个棚,从而带动全村一大片。每次在最关键的时刻,各级领导和群众支持了她。当村民为大棚蘑菇起步资金犯愁时,兴平市、乡领导及时相助,解决贷款60万元。
  村支部书记白振辉激动地说,“几十年来,咱正东村从来没有一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像宁毓华的大棚蘑菇推广得这么快,经济效益这么好。”村干部为此拿出一笔奖金,她婉言谢绝:“我不是为了挣钱,为的是把科技财富留给正东村。”
  宁毓华付出了艰辛劳动。她年过花甲,身患多种疾病。为指导农民搞蘑菇,没黑没明,从不叫一声苦。今年农历正月初五,万家喜庆度春节,宁毓华却走进农家,如痴如醉地继续搞蘑菇栽培。当她雄心勃勃大干时,病魔却偷偷袭来,她患了胸腔积水,病倒住院两个多月。群众忧心如焚,纷纷去西安医院看望她。宁毓华眼睛闪烁着泪花:“我死之前要给农民再干几件实事。”一出院,她不顾虚弱的身体,又踏上这片热土,搞蘑菇的劲头比以前更大了。
  蘑菇飘香,引来中西部九省区在这里召开计生“三结合”现场会。国家计生委、农业部领导称赞她是农民的“小康教授”。咸阳市市长高存德还亲自部署,把正东村的经验向全市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