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科技兴农的动力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6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技兴农的动力源
  萧任
  科技兴农,以农业为主的县乡各级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都是受益者。
  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受益者未必都有积极性。先说干部。一个地区的调查表明,乡镇干部80%的时间都用在了“计划生育”、“征购提留”和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活动上。因为这些工作都是硬指标,不抓不行。轻者挨批评,重者影响前途。而科技兴农则是软任务,好坏都无关大局。
  再说农业技术人员。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建起了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技站,村有农民技术员。但是,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农技人员连起码的办公条件都没有,甚至领工资都有困难。这一方面造成老的农技人员信息闭塞,知识老化,另一方面是学农业技术的农业院校毕业生纷纷转行。于是,许多不懂农技的人员占据了农技站的位子。这种情况,从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的郊区到偏远省份的农村,都普遍存在。
  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大量涌入城市的民工队伍就是一个佐证。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恋土传统,非到万不得已,不会背井离乡。技术手段固然好,但新式肥料、新的设备、好的种子都得有大的投入,资金首先就是个问题。农产品出来了,市场又成了变幻莫测的旋涡。这些年,种红富士、养甲鱼、养螃蟹先后席卷大地,富了一方人,也苦了不少人。学技术还得懂市场,不光对农民来说难度太大,就是县乡干部也觉得吃力。每到一个地方,常听干部介绍说,我们现在种了1000亩油桃,油桃现在北京60块钱1公斤,3年后就能卖多少多少钱之类的话。其实,3年后,全国还不知会生产多少油桃,到时间能卖多少钱1公斤就难说了。
  人们行事的积极性,主要源自3个方面,达到目标的良好心理预期、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的奖惩机制。上面说到的问题,主要出在后两个方面,所以科技兴农的当务之急,应围绕解决后两个问题展开,让搞好农业的干部得到重用,从事农技推广的大学生比从政的同学生活的好,舍得往地里投入的农民比邻居富,而不仅仅追求某种形式主义的样板或数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