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十年磨一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7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十年磨一剑?
  胡印斌
  如今科技发达,文化昌明,古人毕生孜孜以求的“名山”事业:出书,似乎在今人看来实在是容易得很,所谓“码字”、“攒书”之类。在市场运作下,本来漫长的“琢玉”过程大大简化了。书籍炮制者们在考虑图书上市效率与资金回笼效益的同时,轻易地忽视了图书本身的质量。华美的“椟”与舛误百出的“珠”,又构成了新的条件下的不等式。“十年磨一剑”,是不是有点太累了?
  读近期《中华读书报》的一篇文章,叙述的是一批中外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经历。他们为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进行大量的、长期的实地采访,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捧出一部部充满时代精神的作品,比如黄传会的《中国贫困启示录》、金辉的《西藏墨脱的诱惑》等等。据说,黄传会为采访贫困区,有时竟吃不饱:贫困的人民实在拿不出一点可吃的东西了……而德国人瓦尔拉夫为采访外籍劳工在德的遭遇,多次乔装外籍劳工,身受非人虐待……
  唯有深深地沉潜,才能开放出灿烂的文学之花。相形之下,现在那些以匆匆“攒书”而牟取暴利者,实在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究竟要留给后人一些什么样的文字?抑或我们要为当代人创造一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当然,不乏有周期短、水平高的书,但那毕竟是个例。作为一种高品质的精神产品,古哲今贤向来是慎之又慎的,“述而不作”,非不能,实不为也。写作出书之于他们,是提炼、纯化,而非某当代作家所说的“排泄”。至于说现在“文集”、“全集”满天飞,娱乐圈人士跻身出版业,并不能实证文化的繁荣昌盛,倒正应了王朔先生那句话,“过把瘾就死”。尤其一些新书,在读者以为,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关注“当下生活”,应先睹为快。然这些书照样舛误错讹,不能卒读,且绝非盗版,正式出版社、正式发行渠道、正式“名人”作序。无法可想。
  应该对读者负责。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就目前而言,仍是书籍,即使做不到“书香浓郁”,至少也应该是“书香缕缕”,以熏陶出一代身心健康的人才。应该对一己良心负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清夜扪心,该无愧乎?三省吾身,当有意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