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阔步迈向产业化——新乡市体育中心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4
第8版(体育)
专栏:

  阔步迈向产业化
  ——新乡市体育中心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王霞光
  前不久,记者慕名来到新乡市体育中心采访,对该中心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改革留下深刻印象。
  新乡市体育中心主任李超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在新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作为一个新建的大型体育场馆,体育中心经过积极运作,已走出了一条以体育竞赛为龙头,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商业市场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补充的依托社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充满活力的新兴体育产业之路。
  新乡市体育中心是新乡市人民政府于1996年为承办河南省八运会而兴建的,占地183亩、耗资近1.5亿元。其主体建筑中心体育场有国际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国内一流的绿茵足球场和容纳3.1万名观众的看台。场内装有电子记分系统、大屏幕、扩音设备和具有亚洲一流水平的高杆照明灯,能满足夜间高水平足球比赛和大型文体表演的需要。这些设施可谓先进,但由于设计上单一的竞赛功能,也给多功能利用造成了先天不足,省八运会后,人去场空。
  1997年初,公开招聘的体育中心主任李超到任,他带领体育中心员工踏上一条艰难而充满希望的探索之路。他们先后到外地几家先进体育场馆取经,并反复学习《体育法》,精心制定了“体育为主,多种经营,以体带商,以场养场”的16字方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6条渠道,全力开发体育大市场。
  裙房竞租,创办电子大市场。他们利用体育中心周边1.2万平方米商业裙房的条件,于1997年3月招商引资,开办了新乡市电子大市场,全国上百个电子厂家入驻,很快成为豫北最大的电子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当年底,该市场销售额达4.8亿元,体育中心租赁收入145万元。
  开放场馆,服务全民健身。在体育中心,记者看到,前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群众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当地全民健身的乐土。据李超介绍,为方便群众健身,去年6月,体育中心免费开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小足球场等9个场所,接着又投资20万元购置设备,开放了乒乓球厅、健身房、台球厅、体操房等8个场馆,适当收费,广受欢迎;后又花费40万元新建了网球场和旱冰场。同时,体育中心还主动免费提供场地为社会体育活动服务。
  争当主场,承办甲B联赛。组织体育竞技活动乃是体育场馆的基本任务。他们投入123万元进行赛场的硬件建设,并完善了包括“场地管理办法”在内的48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经过两个月6轮谈判,与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签订了经营’98赛季建业队主场比赛的协议。现在,建业队虽降级,但本赛季火爆的中原球市给人们留下良好而难忘的印象,中国足协对新乡赛区的严密组织、周到服务多次提出表扬。
  多种经营,组织创收活动。他们及时成立了新乡市奥搏实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三产经营,先后开办了俱乐部、招待所等,并采取租赁摊位的办法,开办夜市。另外,他们还成立广告部,负责中心场地广告的创意、设计、制作、布展等工作。去年,体育中心三产收入30多万元。
  抓住机遇,开发体育无形资产。他们利用每项赛事的指定产品、运动员服装冠名、比赛冠名权、内场和户外广告、吉祥物、比赛竞猜活动、运动员签名足球等,吸引厂商推销自己的产品,展示企业形象,从而为举办体育比赛筹措了大量资金。
  办场解困,为政府分忧。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该中心在开发体育市场的同时,不忘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服务。他们于去年初秋在院内开办了小商品解困市场,免费为700余名下岗和特困职工提供就业岗位,此举受到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
  新乡市体育中心的成功探索有赖于机制的转化。在采访期间,记者对该中心以人为中心、以企业价值观为标准,追求创新、个性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感受颇深。
  新乡市体育中心在体育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他们将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为新乡市体育中心外景。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