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抢救北京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4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30年代,京城多位文人学士曾编撰一部记述北京历史的大型典籍。在湮没了60余载后,经数十位专家学者校勘整理,重见天日——
  抢救北京历史
  本报记者 吴坤胜
  对于83岁的中央民族大学苏晋仁老教授来说,一辈子著书立说无数,而最让他高兴的莫过于近日出版的15卷、400多万字的《北京市志稿》了。他二十三四岁时参与编撰、被学者认为是“为历代北京地方志书编纂之集大成”的这部大型典籍,在经过众多学者的珍藏保存后得以重见天日,苏晋仁教授做梦也不会想到。
  《北京市志稿》卷帙浩繁,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又很大。上溯五代,下至民国二十八年,重点是清代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对这个时期的巡警、学校、城建、市井民情等,《志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大部分材料源于正史典章、档案材料和实地调查,可以说续补了《光绪顺天府志》后北京历史的空白。然而,它从编撰、保存、发现到公开出版,却充满着传奇色彩。
  1938年,当时的北平市政府拨款1万大洋,临时设立北平市修志处,召集一些学者,负责收集、整理、编撰北京的方志典籍。总管是张学良的史学老师吴庭燮老先生,成员还有曾担任过民国政府要职的学者夏仁虎等。他们在当时都是很有名望的史学大师。苏晋仁教授当时23岁,年纪最轻,主要做收集材料工作,还负责“礼俗志”章节的编写,为此整日跑图书馆查资料。据苏教授回忆,编撰时大家各有分工,每周在中南海怀仁堂集中讨论一次。大约是一年后的1939年秋天,各人把编撰好的章节上交后就各奔东西了,没有人再提起此事。
  志稿被发现实属偶然。1983年初,已经退休的苏晋仁教授参加北京史学会的一个会议。他在发言中提到30年代曾参与编过一部北京历史志书,但下落不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时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的于杰研究员,猛然想起在所里的库房曾看到过此书稿,当即告诉苏教授。苏教授获悉后前去一看,正是当年编撰的书稿。作为当年参与编撰此书的唯一健在学者,虽然时光流逝半个世纪,但当年与许多老先生一起编撰书稿的情景历历在目。
  这部大型典籍是怎么存到文物所的?是谁将它完整保存的?这些谜团最近才被解开。原来,《北京市志稿》原稿珍藏者是夏仁虎老先生。夏仁虎担任过北洋政府的秘书长、财政总长,辞官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学很有造诣。编撰《北京市志稿》时,他负责撰写“货殖志”、“艺文志”、“金石志”三个部分,并苦心珍藏《志稿》。解放初期,已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的夏仁虎先生,提出将自己珍藏的《北京市志稿》捐献给国家。大概是中央文史馆考虑到此书稿属北京的地方文献,遂将其转交给北京。时任北京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吴晗批示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将其清点装订收藏。但书稿躲过“文革”的文化浩劫而安然无恙,实是幸事。
  志稿被发现,立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把它列入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项目,组织课题组加以整理出版,又整整用去了12个年头。
  一直负责志稿整理、出版组织工作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张文启、副主任王新华,谈起这个过程感慨良多。由于编撰于战乱年月,这部书稿,每页的字迹密密麻麻,上下左右还附加有补充或说明的段落和字条,字很难辨认,课题组不得不首先重新誊写一遍全稿。对引证史料的检对,工夫花得更多。因原稿出自众人之手,简繁体字运用很不一致,规范字体费力耗时,拿不准的要请古籍专家校勘,光是校对就不下六七次。校勘完成后,志稿又因缺乏昂贵的出版费用而陷入困境。值得庆幸的是,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规划办最终将这部告慰前辈、惠及后人的巨著付梓,抢救了一笔北京历史文化遗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