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丰碑永立天地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25
第5版(专页)
专栏: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丰碑永立天地间
  中共长沙市委书记 阳宝华
  今年11月24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刘少奇同志故乡人,回忆刘少奇同志回故乡调查的实情实景,重温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历史文献,更加激起了我们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
  1961年4月1日,广州会议刚刚结束,少奇同志便偕夫人王光美乘火车到达长沙,第二天上午就听取湖南省委工作汇报,下午驱车来到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作调查。省委为他严密地布置了安全保卫工作,安排了小轿车,并在他下乡居住的地方运去了床铺、沙发和洗澡盆等。少奇同志知道后,严肃地对省委有关同志说:“这次调查要采取过去打游击的办法,穿布衣,背被包,自带油盐柴米,自备碗筷用具,人要少,一切轻装简行,只要两部吉普车,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不这样,调查研究之风就兴不起来。”那天下午,天正下着雨,泥深路滑,他身着旧蓝布衣服,脚穿雨鞋,自己打着雨伞来到王家湾住地。这是生产队养猪场的一间饲料房,房子又破又旧,窗户没有窗页,临时用布扯着挡风。一张旧木床上加放了一些稻草,铺上自带的被包,就成了他蹲点调查睡觉的地方,两张木方桌子拼在一起,就成了他的办公桌。他在天华大队施家冲生产队开老农座谈会时,非常诚恳地说:“我们下来搞调查,是请教你们,向你们学习。究竟是我们帮助你们,还是你们帮助我们,帮助中央?第一是你们帮助我们;第二才是我们帮助你们,你们不帮助县委、省委、中央,那中央的政策、省委的政策、县委的政策就不会正确。所以,中央也好,省委也好,县委也好,要靠你们的帮助,就是说要靠老百姓的帮助。”讲完话,他取下头上戴的蓝布帽子,恭恭敬敬地向社员们行了鞠躬礼。在场的群众深感这位63岁的共和国主席既是一位慈祥、谦逊的长者,又是一位平凡、普通的百姓,还有什么话不能和他讲?还有什么事不敢对他说呢?
  5月6日,少奇同志来到了他阔别43年的旧居宁乡花明楼炭子冲。他请来了炭子冲村党支部书记王升平了解农村情况。王升平50年代初任过村长、农业社社长。从1952年起,经常写信给少奇同志,反映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情况和问题,被称为主席的“农民通讯员”。少奇同志还亲笔给王升平回过三封信。在“大跃进”中,王升平犯了“五风”错误,被撤销了职务。那天上午,公社干部要他马上去见首长。王升平脑子“轰”地一下,心想这回十有八九要进“班房”。当他来到炭子冲屋场时,出来迎接他的正是银发满头的刘少奇主席。少奇同志关切地问王升平:“你知道你为什么会犯错误吗?”王升平答:“没有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少奇同志补充说:“我看还要加一条,没有听群众的话。”随后少奇同志又问:“你说说看,这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王升平难为地闭口不答。少奇同志便启发说:“你不要顾虑,好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实事求是。”他的话给王升平壮了胆:“实话讲给刘主席听,大锅饭再吃下去,就会人死路绝,国破家亡。柘木冲才办食堂时有110多人,办食堂后肚子吃不饱,饿死了12个,外流了十几个,剩下80多个,有些人患水肿病,堂客们不生崽,做事没劲。只怕有命插田,无命过年。如今队上溜光的,仅有的一只母猪,也是皮有三分厚,毛有五寸长,只见骨头不见肉。全队叫鸡绝了种,鸡婆只有一只,到处卡得死死的哩!”
  少奇同志听后,心情特别沉重。当即指示王升平去解散食堂,王升平说自己是“下台”干部,怕惹是非。少奇同志对王升平说:“过去‘五风’的错误,不能只怪你王升平,各级都有责任,中央和我也有责任,我回来是向乡亲们认错的。”
  5月9日,少奇同志前往宁乡黄材水库视察,在途经双凫铺公社黑塘垄生产队时,忽然听到路旁屋子里传出哭泣声,少奇同志立即叫司机将车停下来,快步走了进去,只见一位妇女哭得正伤心。原来这位妇女叫颜桂英,丈夫病死了,由于刮“共产风”,两年前生产队把她在土改中分得的住房拆掉盖了队里的养猪场。她失去了固定住处,搬了8次家,现在住的仍是别人的房子。这两天原屋主急需用房,催她赶快搬走,她拖儿带女,既没有帮手,也不知道往哪儿搬,急得哭了起来。少奇同志十分同情她的困难,当即找来大队干部,请他们做工作暂不要这位妇女搬家,等到上面下达文件后统一安排。当天晚上,少奇同志来到宁乡县委,专门了解全县群众住房情况。当时分管农业的县委一位副书记汇报说,全县原有农民住房70多万间,“大跃进”中搞“茅屋洗澡”拆了一批,大炼钢铁时拆了一批,办公共食堂和集体猪场时又拆了一批,总共拆了15万多间。少奇同志恳切地说:“鸟有窝,人有屋。一家人没有一个落脚点,怎么也不会安心,中国有句老话,‘人搬三次穷’。群众连个安身的地方都没有,怎么行呢?我们是共产党员啊!我们就是要解决群众的吃、穿、住问题,不然老百姓要共产党干什么?”他要求县委立即把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写成文件贯彻下去。凌晨两点,县委的同志将文件稿送到少奇同志住处,少奇同志仔细修改直至黎明。并指示将此件迅速通知各公社、大队,同时立即报告省委。第二天,这个文件就在全县传达贯彻了,接着湖南省委也向全省转发了这个文件。同时,少奇同志还将这个文件派人送往在杭州的毛泽东主席,后来批转在全国执行。文件执行后,一大批被公家平调的房屋退赔给了农民,对社员之间的互相挤占也规定了调解办法。接着少奇同志又指示要把他在炭子冲的旧居腾出来让给群众住。他动情地说:“这里搞我的旧居纪念馆,曾写信问过我,我几次写信说不要搞,结果还是搞了。”随即,少奇同志又在炭子冲的社员会上当众宣布:“纪念馆不办了。这个房子退出来,分几户社员来住,我的亲属不要来住。这些门板,拿出去给没有门的人家做门。”他还不放心,又点了几个社员的名,嘱咐他们赶紧搬进来住,说:“社员在这里至少可以住上10年、20年,等到有了比这个更好的房子,愿意搬出去时再搬出去。”少奇同志就是这样,把人民的冷暖当做自己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看得重于泰山。在少奇同志的亲切关怀下,不到一年的时间,近80万人口的宁乡县基本解决了社员的住房问题,并做到了社员房产定权发证,既安了身,又安了心。
  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大海含悲,苍天作证。少奇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9年了,但少奇同志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长沙人民无比崇敬他,无比爱戴他,无比怀念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