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用好“种子钱”——川渝贫困地区兴教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1-3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用好“种子钱”
  ——川渝贫困地区兴教纪实
  本报记者 王向东
  秋末冬初,记者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检查组来到重庆市、四川省的部分项目县、市、区进行抽查。所到之处无不感到,建国以来,以中央专款、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投入最多、涉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教育扶贫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给当地教育事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效益和促进作用。截至今年6月,重庆市、四川省所有项目工程全部完工,绝大部分工程设计、质量、项目规模、配套设施、工程档案以及项目学校的师资培训等达到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标准。
  对穷国办大教育,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各级财政、教育部门的领导都有深刻的认识。1995年,当“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开始实施时,四川省从省领导到贫困地区的普通百姓,无不感到振奋。他们说,国家在财政较紧的情况下,拿出巨资投入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我们要管好用好这些“大钱”,使这些钱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绝不能让专项资金在我们的手中打了“水漂”。重庆市教委副主任余恢毅常常在教委的会议上讲,我们要把中央专款当做“种子钱”,把配套资金当做“水肥钱”。
  用好“种子钱”,配足“水肥钱”,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当地政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实际行动。
  重庆市所辖的10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被列入工程项目县。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三峡库区搬迁的因素,对如期完成项目工程造成一定影响。17个项目区、县中有12个位于三峡库区,项目区、县绝大部分迁移山区,建筑费用高,征地运转费用大。面对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重庆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努力,提出了优先划拨土地,优先筹措工程配套资金,优先解决项目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优先减免工程建设中的手续和有关费用“四个优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重庆市通过讲清道理“集”一点,动员各界“捐”一点,勤工俭学“创”一点,精打细算“节”一点,施工单位“垫”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对口帮助“援”一点等7个渠道,保证了项目工程配套资金的落实。全市17个项目区、县的189个乡镇的793所学校(小学620所,初级中学173所)共投入资金32268.7万元,其中各级配套资金24893.7万元。同样,四川省41个项目县的1334所学校,3年来共投入项目资金5.48亿元,其中各级配套资金31242万元。四川省和重庆市配套资金比原计划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项目学校达到了建一所成一所、建一栋成一栋。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在短短的3年中如期完工,大大改善了四川省和重庆市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加快了“普九”任务的进程。今年9月16日上午11时左右,四川省剑阁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山洪袭击,不到一小时,大部分民房被山洪冲垮了,但全县所有的项目学校无一所发生险情,学生家长称这些项目工程教学楼为“救命楼”、“吉祥楼”。
  如今,四川、重庆两地的贫困地区,不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穷不办教育,难断穷根”;“富不办教育,富难长久”;“田瘦要养猪,人穷要读书”也已成为当地百姓的共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