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国有企业优秀带头人傅万才(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有企业优秀带头人傅万才(上)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刘德玉 本报记者 胡健
  “共产党人不仅能把国有企业搞好,而且可以搞得很好!”这是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傅万才带领职工群众用实践作出的回答。他所领导的企业连续13年保持高速发展:产值增长18倍多,达8.9亿元;利税增长17倍多,去年实现1.16亿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总资产增长约100倍,达到35.7亿元。今年,在同行业一些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这家公司前9个月产值达7.1亿元,实现利税855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40.8%。
  “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向上伸手要”。傅万才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克难,使企业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
  今年61岁的傅万才,看上去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总是一身朴素的衣着,常戴一顶遮檐儿帽,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身高1.7米;不善言词,说话慢条斯理,声音很小,略有沙哑。但他总有饱满的精神,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在同行眼中,他是一位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且,越在困难时刻,傅万才越显得有能耐。他经常说:“没有困难,还用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去年以来,化纤业遭遇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困难:一方面国内纺织业大幅减产压锭,化纤需求大大减少;一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出口遇到困难逐步退出东南亚市场。
  透过危机,傅万才敏锐地发现一个难得的机遇,果断做出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的决策。在有关银行的支持下,1997年出口长丝6100吨,比上年增加一倍多。继开展对韩国出口后,又新辟了泰国、香港等市场,创汇达1228万美元,同比增长11.6%。
  同时,他们又在国内市场觅得新商机。傅万才发现东北许多纺织企业资金短缺开工不足,而厦门、绍兴等地客户有资金但缺应有的技术。于是,他派经营人员牵线搭桥做起了“商业红娘”,帮助南方客户在东北联系加工厂家,洽谈加工费、用料损耗及货物运输等,唯一的要求:加工原料都用吉林化纤的。仅此一项,销售收入就达6000多万元,并新辟12家国内客户。
  从来困难和机遇并存。改革的确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傅万才更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对企业发展越来越有利,特别是给志存高远的经营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命运就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
  傅万才1963年从吉林化工学院毕业,来到位于第二松花江畔的吉林化纤厂,干起了钳工,后来当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厂副总工程师,1985年3月任厂长。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有新思路,新办法。他适时地提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向上伸手要。”他与科技人员一同攻关,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原来只能“吃”白松浆粕等“细粮”的设备,开始“吃”杂木浆粕等“杂粮”。他又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把眼光投向重点棉区,先与江苏丹徒市联手生产,后又在河北藁城投资1200万元,联合建立一个浆粕厂,成功解决了企业原料供应的后顾之忧。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傅万才成功组织指挥了10次大型技改,企业滚动发展并跃升为同行业的“排头兵”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吉林化纤厂60年代投产时年产只有3400吨,是同行业的“小弟弟”。经过几次扩建改造,到80年代形成万吨生产能力,但在全国化纤行业仅名列第二十二位。企业要生存,必须上规模,上水平。
  1992年,傅万才和班子成员根据市场调研、论证,做出上900吨粘胶长丝的决策。可正当技改项目紧张施工阶段,国内长丝市场突然滞销,库存量超过平时的10倍。工程还上不上?傅万才紧急召开班子会专门研究此事,分析市场背景。他说:“从了解的情况看,全球市场实际上供不应求,国内市场暂时供大于求只是一个假相,国内外服装消费正向软、精、细方面发展,长丝替代天然丝绸已成必然趋势。当然,市场有起有落,发展规律往往呈马鞍型,现在暂时滞销,并不说明以后滞销。况且我们的产品质量高,一定能打开市场。”最后,大家终于达成共识:“继续干!”
  “三人工作两人干,抽出一人搞基建”。这是傅万才多年搞技改积累的经验。从设计安装、通排风到上下水,只要自己能干的从不外包,既节省了经费,又缩短了时间。34台纺机安装如雇专业安装队要3个月、34万元的安装费,自己干只用35天。结果,工程仅用一年零9天就投产,正赶上长丝开始走俏,每吨由2.15万元猛涨到4.2万元,仅此一项当年就增加利税629万元。
  傅万才的理想是建立一流的大化纤基地,他继续把目光盯在技改上。1.5万吨短纤易地改造原来规划在1996年以后实施,傅万才经过周密策划,果断决定于1992年10月提前4年动工,并比原计划缩短工期一年多,这样,产品等于早投放市场5年。1995年5月,投资3亿元的2950吨长丝工程又上马了,原本3年才能完成的,只用16个月就竣工投产。每一项技改工程工期都创造了全国最短的纪录,因此,抢得了占领市场的先机。
  傅万才深知,搞企业和打仗一样,不能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决策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在把握经济规律的同时,他广泛地了解市场信息,微机及时进行联网,规定出差人员必须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外出信息员每两天反馈一次。他每走一步棋,都要看准三步,13年领导了10次大型技术改造,少则投资几千万元,多则数亿元,上一个成功一个,上一个盈利一个。傅万才说,企业发展就如上楼梯,一步登空,三步难缓。
  今年5月底,投资16亿多元的6万吨腈纶工程又试车成功,企业迅速跃升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其中,腈纶一期工程全国规模最大,粘胶短纤产量和粘胶长丝规模居全国第二。
  “大环境都一样,关键在于带领职工创造良好的小环境”。傅万才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形成了企业良性发展的新机制
  1986年粘胶长丝刚投产时,因质量差用户大量退货。老傅心急如焚,深入车间班组明察暗访,发现主要原因是管理涣散:迟到早退司空见惯,上岗打瞌睡屡见不鲜,生产现场脏乱差。他让人在厂大门安装了监视器,第一次录到了27个迟到早退的。他把车间主任叫来,看看到底都是谁。可这些主任以监视器有毛病为由,一个也没认出来。傅万才心里非常清楚,不是监视器有毛病,而是这些人思想上有问题,观念没有转变,怕得罪人,所以不敢认。两天后,傅万才又把车间主任召集到一起,他把问题点明后,放的仍是第一次的画面,结果竟全认出来了。傅万才由此认识到,必须抓人的教育和管理,抓人的素质提高。为此,他大胆推进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从严治厂,依法治厂。他下功夫研究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从厂长到处长、从干部到工人,覆盖各个角落的1471个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并结合三项制度改革,形成了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激励机制。他对职工们说:“规章制度是高压线,谁也违反不得。”一位厂级领导的女儿上班打瞌睡,造成纺丝落锭980个,傅万才按照规定,将她开除厂籍,留厂察看一年。10多年来,因违纪受记过以上处分的有860多人次。
  刚开始,有人半夜扔砖头砸他家玻璃,有人打恐吓电话扬言要报复,但老傅没有改变从严治厂的决心。现在,职工受处分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很多制度已转化成职工的自觉行为:上千人的大会,职工列队提前5分钟入场,台上领导讲话,台下聚精会神;每到夏秋季节,厂区内果满枝头,没有一个职工偷摘;每个车间都有通报违纪情况的曝光板;车间所有记录都使用工整的仿宋体……企业产品以优取胜,销价比市场上同类产品每吨高2500元到3000元;不但产品自身出口免检,而且带动下游加工品出口也免检。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全国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后,傅万才积极推进公司化改造,加快制度创新,并逐步实现由产品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跨越。1995年11月组建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月与香港三家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建设6万吨腈纶合同。1996年7月,由原吉林化纤厂改制的吉林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上市。后勤服务系统剥离后,组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业公司,在增强原有服务功能的同时,开发新的增长点,变“包袱”为财富,前年盈利172万元,去年盈利210万元。如今,吉林化纤集团已成为拥有7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1996年12月,傅万才又果断决策,投资5800万元收购经营不善亏损严重的吉藁联合浆粕厂。他算过一笔账:新建同样年产4万吨的浆粕厂,需投资4亿元,至少两年时间。他挑选精兵强将派到这个浆粕厂,全面推广吉林化纤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起死回生。傅万才说:“现在政策环境越来越好,有好的企业精神,又有好的管理机制,更有一支特别过硬的职工队伍,企业会不断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