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成功的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3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特稿(7)

  成功的强国之路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本报记者 龚雯
  历史的变迁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然而,当人们透过现实回眸历史,却能听到它前行时那凝重的足音。
  2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会议,终于使封闭的国门隆隆开启。从此,对外开放,这项由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并最坚定推行的基本国策,成为现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一条成功快捷途径。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创举,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今天,也许有人还记得开放之初的艰难与困惑:当时,外资被视为异端,开办特区担心是“搞资本主义”。偌大一个国家,只有11家国有专业总公司获准做外贸业务,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每一种进出口商品都由中央计划严格控制。三来一补、保税区、国民待遇、配额招标、引进跨国公司、自营进出口、自费出国旅游……这些我们现已司空见惯的事物,在20年前却会让人不敢思议。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20年来,禁区,一个个被突破;时代,一步步在前进。从小平同志激励深圳特区“杀出一条血路”开始,对外开放由点及面,由沿海到内地,地域逐渐扩大,领域不断拓宽,从初期的加工制造业延伸至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业已形成。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创举,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十分深刻。1978年,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为206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三十二位,外汇储备不到2亿美元,外资更是零。而到1997年,进出口额达3250亿美元,年均增速逾16%,高于全球8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排序中跃居第十位;外汇储备达1400亿美元,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实际使用外资额到今年10月底累计2577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32万多家,自1993年起,年直接引资额连续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此外,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异军突起,近20年共签订合同额7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0亿美元。我国还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成经贸伙伴,开放海陆空一类口岸240多个,关税总水平降至17%,非关税措施也大幅减少,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
  2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24亿元上升到去年的近74772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这其中,对外开放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出口值占当年GDP的20%以上,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4.8%,成为支持国民经济“跳龙门”的重要因素。
  对外开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迅速发展,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脱胎换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家电等部分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体地位,也越来越多地打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还催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达3000万人,在三资企业工作的近1800万人,对外输出劳务33万多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去年,主要来源于三资企业的涉外税收993亿元(不含关税和土地费),占全国工商税收额的13%以上,是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
  除了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硕果还体现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它带来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与世界如此贴近,曾经梦寐以求的现代文明、小康生活变得不再陌生和遥远。
  在深圳市最繁华的一条街上,矗立着小平同志的巨幅画像,经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在此驻足凝望。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亲自倡导改革开放,到1992年发表南巡谈话,这位世纪伟人以其伟大理论和中国20年的成功实践,昭告世人:“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可以说,对外开放,既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入总结的结果,又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既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又要在开放中增强防范和抗御风险的能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然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十五大报告也明确阐述,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对外开放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我们高擎邓小平理论这面旗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
  然而,去年以来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其广度、深度大大出乎人们当初的预料。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场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日趋加速的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于是,有人担心: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提高,会不会因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贸易投资自由化迅猛推进,置身这样的舞台,每个国家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既然如此,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在所难免。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统计,目前全球性的跨国公司达5.3万家,其境外分支机构45万多个,其产值、投资额、国际交易额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投资的70%、贸易的2/3。去年,活跃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国际游资总量达7.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GDP的20%,世界商业银行的外国贷款达到8万亿美元。面对这一形势,各国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以便抓住机遇,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获取更多利益。我国作为其中重要一员,理应顺应潮流,扩大开放,形成后发优势,使自己尽快发展壮大,与世界平等对话。
  当然,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给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国内经济安全的新课题。但不能因有挑战和风险,就踟蹰不前,甚至“关门大吉”。开放的消极因素比起其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纵观战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对外开放而招致灾祸,相反,大部分国家都从中受益。我国开放最早和开放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和行业,其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开放市场是相互的,我们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增加,国外对我们的依存度也增加,实际上构成国家安全的坚固保障。摩托罗拉在华10年,没有撤走一分钱投资,而且每年都追加投资,因为摩托罗拉在海外的利润额有一大块来自中国。公司还宣布,到本世纪末,每年从中国采购10亿美元的配套产品,这将带动国内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至于一些企业占天时地利人和,却未能在家门口守住市场,那只能从自身寻找症结所在。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全方位地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和自我调节力,从总体上有利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避免大起大落。
  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次金融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在开放中规避风险,十分必要。关键是把握好方向和节奏,化解并战胜风险,而不是一有波动就简单地说“不!”前不久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江泽民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强调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他强调,要充分利用内部外部的有利条件增加经济发展活力。今年,我国适时调整政策,努力扩大内需,以减缓外部压力,刺激经济增长。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
  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2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是,在开放过程中也碰到一些新的矛盾和难题,制约了开放向着纵深化发展。
  比如,现行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转轨进展迟缓,跟不上对外开放的需要,增加了开放的成本和阻力;宏观管理的各项政策不配套,直接行政干预仍较普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沿海地区加工成本低廉的优势正在削弱,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外商投资产业结构欠合理、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这里,还应当正确认识改革和开放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看,改革和开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开放也是改革。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动力,改革是扩大开放的条件,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这方面,深圳等特区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范本”。一些地方开放的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往往不在开放本身,而是改革滞后。我们要提高开放的“含金量”,按照国际惯例“踢球”,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体制创新。
  20年的对外开放,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我们提高开放水平、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注入了巨大活力和潜能,它将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全过程,步入规范、成熟的新境界。只要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外开放这条强国之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更加通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