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阅读
  • 0回复

温州:以法为剑斩“黑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1
第11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温州:以法为剑斩“黑龙”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以商品经济发达而闻名遐迩的温州,3年前因陶瓷窑“黑龙”威胁民航安全而被列入全国机场三大整治项目之一,惊动了国务院的领导。深秋时节,当记者再次踏上温州机场所在地——温州市瓯海区永强大地时,发现昔日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的景象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天高云淡,晴空一片。瓯海区环保局副局长王进光告诉记者,他们与土地、规划、工商、法院等部门联手作战,以法为剑,在半年之内就把机场附近的300多条“黑龙”全部斩除了。
  有30多年生产历史的陶瓷业是瓯海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到1994年该区永强片的陶瓷企业就发展到323家,有瓷窑524座,从业人员2.5万人,年产值6亿多元。这些瓷窑年烧煤30万吨,产生烟尘0.87万吨,排放二氧化硫0.92万吨,氮氧化物0.27万吨。滚滚浓烟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健康,而且大大降低了温州机场上空的能见度,威胁着航空安全。1995年第一季度,温州机场航班被迫返航或降落就达80余次。民航华东管理局发出了关闭机场的警告,国务委员罗干作出批示:对温州机场附近的瓷窑尽快予以治理。
  但是,拔掉这些“摇钱树”谈何容易。从1992年到1994年,瓯海区政府派出的工作组三进永强片,才拆除了16座小瓷窑。“永强片的陶瓷企业均属股份制或个体、私营企业,光靠环保部门单兵作战和行政命令根本不行!”王进光副局长道出了治理难的症结。
  于是,瓯海区委、政府制定了“多管齐下、依法整治”的工作方针,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陶瓷污染治理领导小组,抽调环保、土地、规划、工商、公安等部门领导组成工作组,开始了一场治污攻坚战。
  从1995年4月18日起,工作组对315座瓷窑进行调查、登记、取证,环保部门依法对未经审批或未经治理的企业作出责令停产的行政处罚,工商部门对无证企业作出取缔经营的行政处罚。瓯海区政府先后发布了4个整治通告和3个补充规定,明确规定机场近围的299座瓷窑必须拆除,并拿出600万元作为补偿资金,对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拆除的瓷窑给予0.8万至5.2万元的经济补偿。对于拒不拆除的30座“钉子”窑,区法院根据环保等部门的申请,连续3次组织执法人员进行强制拆除,加快了整治步伐。
  到1995年10月1日,永强片瓷窑的整治工作全面告捷:299座被拆除,94座被停产。剩下的100多座瓷窑也在1996年底之前全部拆除或停产。“黑龙”斩尽蓝天现,温州空港安全运营,当地群众拍手称快。
  当记者问起陶瓷业的现状时,瓯海区的领导介绍说,在拆除、关停能耗大、污染重的旧瓷窑的同时,区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改,实行二次创业。目前全区已出现“正方”、“好运”等10多家新兴陶瓷企业,年产值相当于拆掉瓷窑年产值的总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