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德医双馨在高原——记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德医双馨在高原
  ——记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
  本报记者 马应珊
  在青藏高原的艰苦环境中,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赢得省内外广大患者的信赖,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医院。5年工作迈出5大步,全院固定资产由1992年的2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个亿,业务收入也由1992年的18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推进,国家给这个医院“断了奶”,省政府每年只拨款420万元,而全院1300多名医务人员光每年的工资就要1400多万元。出路在哪里?1992年,院领导班子提出了“以医疗质量求生存,以优质服务求发展,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增收节支积累资金,滚动发展”的办院方针,制定了《关于廉洁行医、文明服务的规定》、《医师十条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严治院,苦练内功,带出了一支医术精湛、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
  青海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还有14个贫困县,60多万农牧民贫困人口。群众住不起院、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问题十分突出。青医附院两年前推出了“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并将“两大工程”制度化,明文规定,能用国产药品取得疗效的,绝不用进口药品,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收费下浮7%—20%,农牧民特困群众,下岗职工,现役军人军属、老红军设优惠卡,减免住院费10%。同时,该院还规定,为工作条件艰苦的黄南、果洛、玉树三个藏族牧区州的干部免费体检。对见义勇为者,只要持政府的介绍信,就可免费进行治疗。
  副院长何文林告诉记者,“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的推进,就医疗设备检查费,病种药品等单项核算,医院每年减少几百万元的收入,但给医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算总账还是盈利多。1997年门诊就医达到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住院患者达1.52万人次,比上年上升12%,全院的1500多张病床从来没有空闲过。
  记者走进青医附院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闪光的奖状和牌匾,还有1200多封群众的表扬信,记载着全院干部职工创造的辉煌。这些众多的荣誉里,渗透着李金福院长和全体医务人员的汗水。
  青医附院创建于1959年,由于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老化。1992年,院长李金福同领导班子成员,经过深入调查反复论证,通过贷款和自筹资金,购买了全身CT、彩色多普勒和高压氧舱。1993年又兴建了功能齐全的肿瘤研究中心大楼。去年新建了门诊大楼,还购置了1000多张多功能病床。医院还建成了创伤急救中心、门诊大楼、青海省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青海省病理诊断中心、青海省烧伤研究中心、青海省皮肤病研究中心等,目前该院的固定资产达到建院33年总和的5倍。
  为了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群体素质,近5年来,青医附院实施“人才工程”,采取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讲学等多种渠道和方法,先后使全院2000多人次得到培训,培训面达80%以上,该院对现有的老专家视为“镇院之宝”,委以科室主任或领衔医教研带头人。同时,对中青年骨干唯才是举,给位子、压担子,使43名中青年骨干先后走上了科级以上领导岗位,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此外医院还建立了科研基金制度和医疗成果奖励评比制度,调动了全院职工自觉钻研业务、学技术、出成果的积极性,5年来,年均发表论文达100多篇,大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医院连续6年没发生过医疗责任事故,取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