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郭洞访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4
第11版(大地周刊·作家文苑)
专栏:

  郭洞访树
  沈志权
  郭洞非洞,实乃村名。村以洞名,引人探奇。
  初秋的一日,与二三文友,由武义县城出发,往东南驱车十公里,即至郭洞村口。郭洞人氏、金华市广播电台退休干部老何早已在那里等候。
  郭洞村口,有一道横贯东西的古城墙,上面爬满了薜荔,显得很有历史感。城墙西首,有一石门,门框上有一石刻对联: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城墙内外,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据树身上挂着的标牌显示,这些树年长者有六百多岁,年轻的也有三百余年。我们围着古树用手抱量树身,仰头赞叹树之高大。老何介绍,村口这片林子有八十多棵古树,有红豆杉、香枫、香榧、苦槠、罗汉松、秃瓣杜鹃等等,多为名贵树种。郭洞村有个好传统,无论是谁外出,只要看到有好树苗,就带回栽在村口。祖上还立下家规,村口的树只准栽,不准毁。此风长存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老何的导引下,我们游览了郭洞的海麟院、凤地书院、文昌阁、何氏宗祠等古建筑,领略了保存完好的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那气势恢宏的建构,那轻灵飘逸的飞檐,那古朴简练的雕梁画栋,那惟肖惟妙的牛腿拱托,那栩栩如生的砖雕壁画,或人物,或动物,或花草,或古诗写意,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最令人叫绝的是,这些古建筑的房前屋后或天井之内,总有一棵棵古树点缀其间,它们有的擎天而立,有的绿荫如盖,有的古枝虬盘,有的铁杆横斜,庇人以荫凉,给人以美的享受。
  老何似乎发现了我们的兴奋点,道:“你们这么喜欢古树,我带你们去龙山,那才是真正的古森林呢。”
  龙山就紧挨着郭洞村的东头,山不高,但很陡,远远望去,竹幽树密,雾缭云曳。山脚立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写着:进林区不准带火种!老何唯恐我们没注意到,还一再提醒我们别带火种进入林区。
  一条小径伸向林间,不浇水泥,不铺石板,纯粹是泥路,或宽或狭,宽的不足一米,狭的仅有盈尺,蜿蜒曲折。林中的树,或枝条纷披,或古藤缠绕,或落叶护根,显出十足的原始味。林间山鸟婉转如歌,涧中山泉絮语淙淙,时有松鼠跳跃枝头,偶见黄麂隐没于树丛中。云雾起处,丈余之外不见人影,但闻人语,越发显得幽暗神秘。
  老何告诉我们,龙山海拔三百九十米,占地一百余公顷,山上树已有六七百年的树龄,是个原始森林。此山突兀而立,又紧挨村庄,据传山上原先无树,大风起处石头落,砸伤过村里的人畜,更别说山洪暴发沙石俱下村庄遭殃了。于是,郭洞的祖先带领全村人上山植树造林,并立下极为严厉的家规:凡村中人,上山伐一棵大树者,断其一臂;伐一棵小树者,断其一指;折一树枝者,拔其一指甲。从此,村中人未敢毁山上一草一木。大跃进年代有人要上山砍树烧炭炼钢铁,“文革”时有人要上山毁林造“大寨田”,村中老人结队上山,以家规劝戒欲伐树者,用身体保护古树,终于使龙山古森林免遭劫难。老何最后说:“你们别以为自然界没有灵性,其实不然。人类尊重自然一尺,自然会报答人类一丈。我们祖先在龙山栽了树造了林,龙山则六百多年来庇护了我们郭洞的平安。”
  从龙山下来,我在心里想:虽说郭洞的家规严厉得似乎有点残酷,但唯其严厉,才成就了这片龙山的森林,才保住了郭洞的安宁。如果我们各地特别是江河的上游,都能像郭洞人这样严格封山育林保护植被,与自然和谐相处,或许今年的长江、嫩江洪水也不至于如此肆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