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从情感走向理智——波茨坦会晤看德法关系新风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5
第3版(国际·体育)
专栏:述评

  从情感走向理智
  ——波茨坦会晤看德法关系新风格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刚刚在德国波茨坦结束的德法首脑第七十二次会晤,是德国新政府执政以来两国首脑的第一次正式会晤。德法两国内阁成员几乎全部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会晤。双方希冀借这次机会不仅要摸清对方的政见底牌,估价德法关系在对方外交政策中的分量,而且还要探索这种关系的新风格。会晤前,德国方面在谈及两国关系时用的是“吹起一股新风”的概念,而法国方面使用的是“重振”这个词。会晤结束后,德国的舆论总结说,德法关系不仅“去除了幻想,代之以求实”,而且也“少了热度,少了姿态,多了坦率”。
  德法关系以往的风格有三大特点:一是象征性姿态突出,代表作是戴高乐总统和阿登纳总理在法国的兰斯教堂、密特朗总统和科尔总理在凡尔登阵亡将士墓前分别手挽手,显示亲密无间和历史性和解的场面;二是为了显示两国友谊的特殊性,常常搁置分歧,在实质问题上虚与委蛇。例如,在德国的东方政策、德国统一、法国废除义务兵役制、恢复核试验等问题上;三是德国常常在最后关头打开钱包来挽救德法关系和欧洲统一进程。随着近年来欧洲建设的深化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虚饰的姿态越来越显得苍白,而分歧的搁置只能使特殊友谊徒具表象而已。在欧元酝酿过程中,双方在欧洲建设方面的分歧已经难以掩饰。在德国科尔政府后期,德法关系的传统风格已显出坚持不下去的“倦容”。
  施罗德作为德国第一位战后一代的人物上台,为德法关系的风格转变提供了契机,而法国也认识到了转变风格的必要。在这次波茨坦会晤之前,法国外长韦德里纳在《解放报》上发表谈话承认,法德关系已经“锈迹斑斑”,“摆姿态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后双方关系应该“少一些多愁善感,多一些求实精神”。他还说,“德国如今是一个正常的大国,一个正常的伟大伙伴,它既要为欧洲而奋斗,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此既不应该感到震惊,也不应该感到不安”。
  波茨坦会晤体现出德法关系中坦率和求实的新风格,这在科尔—密特朗时代是很难见到的。双方的一致之处和意见分歧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就一致之处来说,两个社会党政府在欧洲建设的下一步重点方面共同语言甚多。例如,都主张把克服失业放在首位、订立欧盟就业公约、协调社会福利政策、欧盟机构改革应优先于东扩和对东扩不制定时间表等等。在这些问题上,施罗德实际上接受了先前被科尔反对的、法国的主张。双方的分歧同时也清清楚楚,作为核武器大国和核电生产大国,法国明确反对德国外长菲舍尔提出的放弃北约率先实施核打击的主张,反对德国核电下马的立场。在涉及各自民族利益的问题上,法国反对欧盟农业补贴由各国自行负担的主张,不支持德国要求减轻其在欧盟内分摊的财政负担的主张。是非暂且不论,它至少说明一点,即德法关系走上了避虚就实的道路。
  人们还注意到,双方在这次会晤中不再提及“特殊关系”,巴黎议论过多次的签订新爱丽舍宫条约的倡议也不见踪影,但是“法德轴心还在”,正如德国外长菲舍尔所说,德法关系是“无可替代”的。会晤结束时双方发表的声明说,德法双边关系“作为欧洲建设的发动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当然,无庸讳言,在不掩饰分歧的情况下,在德国“更加自信地维护其民族利益”的时候,德法关系风格的变化还刚刚开始。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说,“姿态”走了,必须有新的东西来代替它,因此还需要探索。
  (本报波恩12月4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