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精忠报国前哨班——喀喇昆仑公路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8-12-07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精忠报国前哨班
  ——喀喇昆仑公路纪行之三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王南
  出了苏斯特,沿喀喇昆仑公路东行约80公里,即到地处帕米尔高原的红其拉甫山口。这里是中国与巴基斯坦交界处,过人高的界碑庄严竖立,祖国西大门即呈现眼前。记者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雄武英姿的中国边防军官兵,不只是感到亲切和兴奋,更能感受和体验到祖国的伟大和神圣。
  “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里的意思是“红墙”,在维吾尔语里的意思是“血沟”。红墙或血沟似乎带有某种悲怆的意味,昭示着艰难、危险和死亡。“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这是对红其拉甫山口的真实写照。
  这里终年积雪,气候恶劣,海拔高达51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8%。在如此严酷、艰苦的地方,驻守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前哨班。营地内垒有一座不高的石碑,上面刻着官兵们的誓言———精忠报国。他们正是以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甚至流血牺牲来实践誓言,升华人生,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雪域高原,谱写出绚丽多彩的生命华章。
  由于氧气含量低,前哨班官兵的嘴唇大都略带紫色,但他们仍然恪尽职守,克己奉公,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高度的责任心。在高原漫长的寒冬,他们经常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气温,顶着7至8级大风,执勤验关,放哨巡逻。他们还与口岸各有关部门一道,粉碎了中外不法分子的一起又一起图谋。
  凡到过此地的中外人士,莫不对中国边防官兵的威武军姿、敬业精神、良好素质和文明举止留下极其深刻、难忘的印象。1997年8月15日,红其拉甫山口突降暴雪,公路积雪1米多厚,3辆载有30名外籍乘客的出境车辆受困于此,进退不得,情况万分危急。前哨班官兵闻讯后立即出动,展开援救,将外籍乘客和中国司机安全转移至前哨班营地,其中10多位年老体弱者都是被官兵背行3公里才脱离险境的,为此有两位战士曾休克累倒在雪地上。官兵们还提供了食宿和医疗服务,使遇险人员感动得热泪盈眶。待到重新上路时,30名外籍乘客禁不住挥泪高呼:“中国边防官兵,好样的!”
  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前总理贝·布托,以及不少政府高官和外交官等,都曾到红其拉甫山口视察,十分钦佩中国前哨班官兵的超常表现,与他们亲切交谈和合影留念,并称赞他们“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也给巴基斯坦人许多有益启示”。
  (全文完)
  (本报伊斯兰堡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